毛泽东在人生低谷写下这首诗,激励了无数人!(建议多看几遍)
2025-08-28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你因为长期的奔波和压力,突然病倒了。躺在病床上,你看着窗外的天气,本来春风和煦,可在你眼里却满是灰暗。心里涌上的第一个念头,不是康复的希望,而是“我是不是要完了”。是不是很熟悉?人生的低谷,总是来得猝不及防。看似是身体的病,看似是现实的困难,其实这不是表面问题,而是本质问题。本质是我们如何在低谷里调整心态,如何把心底的黑暗翻过去,找到那一点微光。就像毛泽东在1929年重病时写下的那句“战地黄花分外香”,那不是诗意,而是他在生死关头的内心选择。那么,面对低谷,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遇到挫折就陷入“完蛋情绪”。比如大学生在求职季被一连几家公司拒绝,就立刻断定自己“没未来”;或者职场人项目失败,就开始怀疑整个人生的价值。这背后反映的是心理学上的“习得性无助”。马丁·塞利格曼在《习得性无助》一书中做过经典实验:他把狗关在电击箱里,第一阶段狗无法逃避电击,久而久之,即使后来给它机会逃脱,它也选择趴着不动,认定无论如何都无济于事。很多人在人生的低谷,就是活成了这种“趴着的狗”。但你要明白,失败和困境并不是绝对的牢笼,真正锁住你的,是那种“我不行了”的念头。正所谓“心随境转则凡,心能转境则圣”,这是《菜根谭》里的话,放在今天依然有穿透力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个方法就是学会切换叙事。什么意思?就是当你在说“我完了”的时候,试着换一句叙事语言。比如被拒绝工作后,你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只是没找到适合我的岗位,不代表我没有能力。”这听起来像安慰,其实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思路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贝克指出,很多人的情绪痛苦,不是由事件本身造成,而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造成。你完全可以在心里对自己说:“这是一个筛选的过程,而不是终结。”这样一来,结果就是你减少了无谓的自责,同时增加了行动的动力。你会更容易再次投递简历,而不是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——转化注意力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积极重评”,意思是把负面事件重新框架化,从中寻找价值。比如毛泽东身处重病和战乱,他看见的是“战地黄花分外香”,这就是一种积极重评。社会学家埃米尔·涂尔干在《自杀论》中研究过群体困境下的心理反应,他发现那些能够在困境中寻找意义的人,往往能避免陷入自毁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问自己:“这件事能让我学到什么?我能用这段经历锻炼什么能力?”就像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里说过的,“你无法在当下把点点滴滴连起来,只有在回头看时,你才会发现它们原来都有关联。”换个视角,你会看到低谷其实是另一种成长土壤。
但如果对方,或者说这段环境,根本没有给你留有余地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时止损。很多人困在低谷,是因为不肯松手。比如企业家在项目连年亏损时,仍然死扛,最后不仅公司垮了,人也垮了。经济学里有个“沉没成本谬误”,就是明知道继续投入没有意义,却因为已经投入太多而放不下。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醒过,我们的大脑总是被这种心理困住。但聪明的人懂得止损,就像拿破仑说的:“能克服灾难的人,往往不是最强壮的,而是最懂得转身的。”所以,当你发现某条路走不通,与其把自己困死,不如干脆回头,换一条路,可能反而更快。
你会发现,真正可怕的,不是人生的低谷,而是我们对低谷的反应。如果把它当成审判,它就成了终点;如果把它当成考验,它就是转折点。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里写道,即使在纳粹集中营那样的环境里,他依然看到生命的价值。他说:“人类最后的自由,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态度的自由。”这是最低谷的地方开出的最高花朵。
所以,生活里的重点,不是你遇到了多少磨难,而是你能不能在那一刻调整心态,找到另一种看待它的方式。就像毛泽东能在病中写诗,能在低谷中看到黄花香。这不是天生的乐观,而是有意识地把心从黑暗里拉出来。正如尼采那句话:“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,几乎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。”愿你在低谷的时候,不再只是抱怨和沉沦,而是学会转化,学会止损,学会把痛苦变成力量。这样一来,人生的路就不只是走下去,而是走出花香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遇到低谷,你会怎样讲述自己的故事?是“我完了”,还是“我正在酝酿新的开始”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