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送上门的钱我也不赚?傻吗?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
有人突然递给你一个看似很轻松的活儿,说干一天给你一万。你心里是不是立刻一紧?一万块,钱不小啊,为什么不接?接了马上到账,谁会嫌钱多呢?
可再想一想,你是不是又犹豫了:这一天是不是意味着别的机会要放掉?是不是意味着你原本可以做的更有长期价值的事要推迟?
这不是钱要不要赚的表面问题,而是你如何看待成本和价值的本质问题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很多人眼里,钱是唯一的成本。于是他们习惯性地追求“能省就省,能赚就赚”。你会看到有人为了省几十块钱,花大半天时间跑去更远的超市;有人为了少花几百块,拼命找熟人走关系,最后欠下一堆人情债。这些行为,看似精明,其实是在犯成本思维的低级错误。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就指出,人们在做选择时,总是过度聚焦于眼前的得失,忽略了隐藏的机会成本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损失厌恶偏差”,表面上是赚了,实际上却可能亏了大头。

你看,我有个朋友配眼镜,非要周末跑去潘家园,说能便宜两百块。但他花了半天时间在路上。你算算账,这半天时间如果用在工作上,可能远不止两百块。甚至就算他只是休息放松,恢复精力,那也是极有价值的。这就是典型的“只看金钱成本,不看时间成本”。
时间,其实是所有成本里最昂贵的。因为钱花了还能再赚,时间花了就没了。经济学里有个经典概念,叫“机会成本”,由经济学家弗里德曼(Milton Friedman)多次强调过:你选择了一个选项,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可能更高回报的选项。真正聪明的人,算的是这笔账。

换句话说,第一步我们要做的,就是别再盯死钱看。钱只是成本的一部分,时间、精力、情感、机会,这些都是成本。忽略它们,你就会掉进“贪小便宜吃大亏”的陷阱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当别人把钱送上门来时,怎么判断要不要接?第一种方法是问自己:这笔钱的交易成本值不值得。
刘润曾讲过自己的一条“奇葩规矩”:绝不到甲方那里推销自己。因为客户如果不愿意上门找他,说明他的声誉还不够。那种需要他不断解释、反复竞标、砍价压价的单子,哪怕钱再多,他也不要。为什么?因为那是高交易成本。短期能赚点钱,但会浪费掉他真正能提升自己、建立声誉的时间。
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如果这笔钱让我花掉大把时间去证明自己,还得不断解释讨价还价,那它就是低性价比的生意。”这样既守住了原则,又把精力留给更值得的地方。

第二种方法是看长期价值。粥左罗自己就说过,2018年有人请他讲课,一天一万。但那时候,他写一篇公众号文章一天就能涨粉两千,按长期用户价值算下来,至少两万甚至更多。并且文章会持续创造价值,明年后年还有人看。而讲课费是一锤子买卖,讲完就没了。所以看似是“傻”,不去赚这一万,实则是聪明,因为他在投资长期价值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延迟满足”,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斯坦福大学的“棉花糖实验”(Mischel, 1972)。实验发现,能忍住不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,长大后在人生成就和幸福感上都更高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懂得放弃眼前的小利,换取未来的大利。
所以当有钱送上门来时,你要学会问自己:这笔钱的价值,是只存在今天,还是能给我未来加分?如果只是短暂的诱惑,那就勇敢拒绝。

第三种方法,就是止损。当你发现继续坚持一件事,只是因为“都做了一半了,不想浪费”,那你就要停下来。经济学家理查德·塞勒在《行为经济学》里解释过“沉没成本谬误”:人们往往因为已经投入了而不肯放弃,结果越陷越深。
你买了个1999的课,发现没啥价值,你还要硬着头皮听完吗?你点了一大桌菜,吃撑了却还要继续往嘴里塞吗?你写了一篇文章写到一半,发现选题不行,却还要坚持发出来吗?这些行为,都是被沉没成本绑架。真正该做的,是果断止损。
孔子说过: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学会放弃,正是一种智慧和勇气。你放弃的不是机会,而是未来更大的损失。

所以你看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钱要不要赚”,而是“值不值得赚”。
短期看,是你敢不敢放弃眼前的小利;长期看,是你能不能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,投入到真正高回报的地方。
正如查理·芒格说的:“你要避免做愚蠢的事,而不是拼命去做聪明的事。”(出自《穷查理宝典》)
愿你在面对送上门来的钱时,不再纠结于“是不是傻”,而是清晰地看到背后的成本与价值,勇敢地做出对未来更有利的选择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明天有人递给你一个轻松的一万块,你会接吗?还是会转身去做那件更有长期价值的事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