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写给没钱的年轻人:请你心无旁骛,一心搞钱!别整天想三想四的!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一个月薪不到5000的年轻人,看着抖音上的旅行博主,心里痒痒的。他说:“人生不能只有工作和加班,还要有诗和远方。”然后他一边感叹,一边翻开银行卡余额,顿时安静了。你是不是也会觉得有点讽刺?这不是“想不想旅行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没钱就没有选择权”的本质问题。那到底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在最该努力赚钱的时候,去幻想理想生活。比如《稀缺》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实验:研究者让一组参与者扮演“富人”,另一组扮演“穷人”,然后都给他们出数学题。结果发现,哪怕是完全一样的题,穷人组因为时时想着钱不够,注意力被稀缺感消耗,成绩比富人组差了整整13分(来源:Mullainathan & Shafir, 2013)。这背后反映的,就是经济学里的“稀缺心智”概念。没钱的时候,人总是想着怎么维持体面,怎么不被看轻,而不是全力以赴去改变现状。正所谓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”古人早就说透了。
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自我洗脑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赚钱才是硬道理,我现在所有的幻想都得往后放。”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过“正强化”的理论,意思是人类的行为会被奖励机制反复塑造。你想要改变命运,就要不断用小的金钱正反馈去强化自己对赚钱的信念。比如,你可以说:“我今天额外写了三篇稿子,赚了500块。”这样既能看到结果,又能让大脑意识到赚钱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,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——换一种角度理解“面子”。社会学家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里说过一句话:“面子是社会评价的投射。”年轻时没钱硬撑的面子,其实只是让自己更穷。反过来,如果你敢放下面子,去摆地摊、去写软文、去接零活,你就会发现,钱才是你真正的底气。比如你看那些早期创业者,他们去地铁口发传单,去微信群里推销课程,你觉得丢脸,他们觉得赚到第一桶金才是真正的体面。换句话说,别死要面子活受穷。面子是别人给的,但钱才是自己挣的。

第三种方法,是要学会延迟满足。心理学家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做过著名的“棉花糖实验”:把一颗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,告诉他们,如果能忍住不吃,等一会儿就能得到两颗。多年后追踪发现,能延迟满足的孩子,在学业和收入上的表现显著更好(来源:Mischel, 1972)。这给我们的启示是,当你年轻没钱的时候,那些“诗和远方”的诱惑,就是放在你面前的棉花糖。如果你忍不住立刻去消费,你就会失去未来成倍的机会。而如果你能咬牙坚持搞钱,哪怕几年内看似无趣,你日后就能拥有真正的自由。

但如果对方根本没打算努力搞钱呢?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时止损,别再幻想了。正如马克思在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》里说的: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”你没有经济基础,所谓的精神自由就是空中楼阁。一个连房租都付不起的人,还天天喊“我追求诗和远方”,这不是浪漫,这是自欺。最聪明的选择,就是先搞钱,等经济基础稳固了,再去追逐远方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要不要旅行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有没有钱支撑选择”的本质问题。正如塞涅卡在《论生命的短暂》里说的:“贫穷不会让人卑微,但贫穷会让人无力。”愿你在年轻的时候,不再被“诗和远方”的幻象困住,而是敢于直面现实,把所有精力倾注到赚钱上。等你有了钱,远方就在你脚下,而不是在别人的抖音里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