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宁:下一个时代,是知识的比拼
2025-08-28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。
你和朋友一起炒股,他总抱怨运气不好,每次都买在山顶。而你心里明白,这不是运气,而是知识问题。他没有真正研究过这家公司,没有理解行业趋势,没有看懂财报,他只是凭感觉下注。
是不是觉得很熟悉?生活里,这样的人无处不在。有人靠熬夜加班拼命干,却发现升职加薪总轮不到自己;有人拼命刷题、刷证书,却依然觉得在职场里被轻易取代。
这不是表面上的“努力不够”,而是本质上的“认知不足”。
下一个时代,不再是力量的比拼,而是知识的比拼。梁宁说过,工业时代比拼的是力量,互联网时代比拼的是信息,而智能时代,比拼的是知识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一步步聊开去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人把成功理解为“多劳多得”。他们相信只要自己付出更多体力、更多时间,就一定能收获回报。但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·贝尔早在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》里就指出,未来社会的核心资源不再是土地和资本,而是知识和信息。你可能拥有无数琐碎的信息,却不等于你能做出正确判断。就像梁宁说的,能拿住腾讯十年股票的,往往不是腾讯内部的人。因为内部的人被信息淹没,看不清关键节点,反而是站在外面、拥有独立认知框架的人,才能抓住机会。古人说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这句话用来解释信息过载带来的盲点,正合适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学会脱贫,但更重要的是“心态脱贫”。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“匮乏心态”(Scarcity Mindset),出自塞德希尔·穆来纳森与埃尔德·沙菲尔的《稀缺》。他们发现,长期处在匮乏状态的人,会本能地把注意力聚焦在眼前的缺口,结果更容易做出短视的决定。心态贫困的人,总觉得自己只能靠拼体力来换取安全感;心态脱贫的人,才会把眼光投向更长远的使命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不是在耗命,而是在使用我的命。”就像梁宁讲的,唐僧的使命就是取经,所以他可以忍受九九八十一难。心态一旦改变,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价值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,那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认知地图”(Cognitive Map),最早由托尔曼在1948年的实验中提出。他发现老鼠在迷宫中不是盲目乱跑,而是会在大脑里形成一张“认知地图”,帮助它找到出口。人也是一样的。没有知识框架的人,只能在局部瞎忙;有了认知地图的人,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判断方向。梁宁说过,选择比努力更重要,但你要有认知的高地,才有选择的能力。否则你只能陷在局部信息里,被环境牵着走。换句话说,你需要主动升级自己的知识体系,而不是被动等待命运的安排。
第三种方法,就是在无法改变的时候,学会止损。很多人会问:如果我没有资源,靠知识真的能改变吗?答案是:能,但前提是你要认清环境。雷·达里奥在《原则》里写过:“如果一个问题不能被解决,它就不是一个问题,而是一种现实。”现实不会因为你不满而消失,它会成为长期存在的环境变量。比如互联网时代已经过去,再怀念2019年也没用。你要做的,是承认时代变化,然后寻找在新环境下的立足点。社会学家卡尔·波普尔强调过“可证伪性”,一个理论要有价值,就必须允许被现实检验。如果你的知识体系在新环境下完全失效,那么最好的做法,不是死守,而是果断放弃旧地图,寻找新的出路。
所以你会发现,未来的比拼,不是“谁更拼命”,而是“谁更通透”。能不断纳入新知识、新朋友、新交易的人,会持续生长;拒绝改变,死守旧认知的人,会慢慢被淘汰。梁宁说过,中国是对创新最友好的国家,因为我们有十亿人互联的基础设施。只要你能提供真正的稀缺价值,网络效应会让你迅速成长。但问题是,你有没有足够的知识去识别什么是稀缺?
这让我想起尼采在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里的一句话:“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人,几乎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方式。”如果你只是盲目跟随,只会被环境牵着走;但如果你拥有知识,你就能看见规律,从容选择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怎么更努力”,而是“如何通过知识来升级认知”。努力是必要的,但只有站在认知的高地,努力才有方向。
愿你在智能时代,不再因为信息过载而焦虑,不再因为盲目努力而迷茫,而是能用知识为自己点亮道路,看见未来的轮廓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明天就是智能时代的开始,你准备好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了吗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