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敏洪:写给年轻人的5条建议,条条戳心
2025-08-28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
深夜,你趴在书桌前,屏幕亮着,你却盯着发呆。工作没进展,书读不进去,未来也看不清楚。你是不是觉得,人生怎么走都不对?走这条路怕错,走那条路又怕后悔。焦虑像潮水一样漫上来,让人窒息。
这不是你选择太多的表面问题,而是你缺乏支撑内心的本质问题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可以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很多年轻人最常见的状态,就是在焦虑中原地打转。比如有人问俞敏洪:“我到底该出国,还是考研,还是工作?”看似在问一个外部选择,实际上是内心没有定锚。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“选择悖论”,由心理学家巴里·施瓦茨(Barry Schwartz)在《选择的悖论》中提出:当人面对过多选择时,不会更自由,反而更焦虑。因为一旦做决定,就意味着放弃其他选项,于是陷入无尽的后悔和怀疑。这其实是年轻人最常见的陷阱。正所谓:“行百里者半九十”,真正难的不是选择,而是坚定。
第一个方法,就是找到属于你的使命感。俞敏洪在纪录片里提到,一个农民宁可挨饿也要学琵琶,他说人活着不是为了吃喝拉撒,还要有精神生活。这让我想到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在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中写过的:人活着必须有“使命感”,这种使命感能让人超越眼前的功利,去追求更长远的价值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要做的不是谋生,而是立命。”当你用使命来驱动时,你的选择就不再是纠结于眼前的利弊,而是自然地排除掉不重要的杂音。钱可以买到舒适,但买不到意义;而意义,才是能让你熬过黑夜的火焰。
第二个方法,是专注。大学时大家拼命比谁看书多,结果谁也没能沉下心来研究透一本。俞敏洪回忆说,如果当年他能专注读几本书,可能思想深度会完全不一样。这让我想起丹尼尔·戈尔曼在《专注:卓越的隐藏驱动力》中提到的实验:那些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专注的人,不仅学习效果好,情绪管理能力也更强,长期来看成功率远高于平均水平。换句话说,专注才是真正的杠杆。你完全可以告诉自己:“不贪多,不贪快,就做好一件事。”这样既能避免焦虑,又能把深度打磨出来。哪怕一生只精读十本书,只深耕一个专业,你的厚度都会让人敬畏。
第三个方法,是学会隐忍。孤独、失败、屈辱,这三关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。心理学家安吉拉·达克沃斯在《坚毅》中研究了数千名学生和企业家,最后发现,决定成功的不是天赋,而是“grit”,即长期的坚持和忍耐。比如韩信钻裤裆的故事,放在今天听起来刺耳,但他选择了忍,才有后来的封侯拜将。年轻人如果承受不了孤独,一遇到失败就崩溃,一遭遇屈辱就愤懑,那注定走不远。忍,并不是懦弱,而是为未来留路。正如《庄子》里说的:“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”忍,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。
第四个方法,是不断追求。俞敏洪骑自行车走过半个中国,那种吃苦换来的体验,成为他人生的底色。社会学家皮埃尔·布尔迪厄在《区隔》里强调,真正区分人的,不是财富本身,而是你所拥有的“文化资本”和“经历资本”。当一个人只在舒适区徘徊,他的眼界只会越来越窄;而一个人不断去追求新的挑战,哪怕只是徒步300公里,也能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。这就是追求的意义,它不仅让你变得坚韧,还让你变得开阔。就像尼采说的:“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,几乎可以承受任何生活。”
第五个方法,是果断。很多人习惯性犹豫,反复权衡,结果什么也没做。心理学有个经典实验叫“选择过载实验”(Iyengar & Lepper, 2000),研究发现,当超市给顾客提供24种果酱时,反而比只提供6种果酱时更少人购买。为什么?因为选择太多,让人迟疑不决。人生也是一样,很多时候,并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。俞敏洪当年决定离开北大,靠的不是反复算计,而是一枚硬币。结果证明,这枚硬币帮他走出了新东方的路。你要明白,选择不是看你挑哪条路,而是看你能不能坚持走下去。犹豫是最大的浪费,果断才是最小的成本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该不该换专业,不是你该不该去大厂,不是你该不该留在小城,而是你能不能在使命、专注、忍耐、追求、果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表面上你是在选一条路,本质上你是在选一种人生。
正如加缪在《西西弗神话》里说的:“真正重要的,不是世界是否荒谬,而是你是否愿意继续推石头。”愿你在迷茫的时候,不再困在表面的选择焦虑,而是从内心找到真正的力量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此刻你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,你会怎么走?是继续犹豫,还是勇敢迈步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