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终其一生,我们都在为「优越感」而活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刷朋友圈,看到朋友晒出了一次豪华旅行的照片,配上精心修饰的文案,下面几十个赞在闪烁。你心里微微一紧,手指一停,不自觉地比对起自己的生活。你是不是也会觉得,自己好像落后了一步?这不是单纯的“别人玩得比我好”的问题,而是我们骨子里,被一种更深层的欲望所驱动,那就是优越感。那么,问题来了,我们终其一生为什么都绕不开它?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瞬间让我们心痒痒。比如花钱做智商测试,买最新款手机,或者穿一件并不实用的昂贵衣服。很多人会说,这只是图个新鲜、图个好看。但真相更残酷。正如《游戏设计艺术》作者Jesse Schell所说:“确定某件事情上谁最优秀,是人的基本冲动。”这种冲动,就是优越欲望的真实写照。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在《理解人性》中一针见血:“个体的目标,就是要获得优越感。”你看,这已经不是表面上的消费问题,而是人类本能的底层逻辑。

你会发现,这种优越欲望从小到大一直存在。小时候我们渴望成绩第一,长大后渴望进名企、买豪车、拿出手的学历和头衔。每一次比较,都是在告诉自己:“我没有比别人差。”社会学家皮埃尔·布迪厄在《区分: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》里指出,消费并非只是满足物质需要,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换句话说,我们买的东西,背后真正购买的是优越感。这也是为什么,一台两千元的手机能满足日常需要,但人们依旧省吃俭用去买七八千元的iPhone。

那该怎么办?第一步,你要学会识别比较的陷阱。很多人焦虑,不是因为自己真的缺少什么,而是因为总在和别人比较。心理学家卡伦·霍妮在《自我分析与自我实现》中写过:“他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所做的事情本身,而是能获得多少声望。”如果你总是陷在这种循环里,就会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。比如,玩游戏的时候,你真的在享受游戏吗?还是在焦虑排名掉了几分?正如王者荣耀的排位机制,它的设计就是利用了人类渴望优越的心理,让人一次次沉迷其中。

第二步,你可以换一种方式追求优越感。比起炫耀财富,不如把能量放到真正有价值的地方。尼采说过:“人与人之间的差别,不在于占有什么,而在于成为什么。”如果你把优越感建立在改变世界、创造作品、帮助他人上,你的满足会更持久。比如乔布斯,他的优越感不在于开豪车,而在于“让不同的人因我而使用同一款产品”。这种优越感,才是不会随时间褪色的。

第三步,要学会巧妙处理炫耀与认可的关系。人发朋友圈,不只是展示生活,更是在寻求认可。阿德勒称之为“认可欲求”。所以,当别人炫耀时,与其心生嫉妒,不如换一个角度,给予对方恰当的赞美。卡耐基在《人性的弱点》里说:“令他人感到自己重要,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法则。”这并不是卑微,而是理解人性。因为你越懂得给予别人认可,反而越能在关系中收获尊重。

第四步,别忘了止损。有些人为了追求优越感,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比较、去竞争,甚至诋毁他人。阿德勒在《儿童教育心理学》中指出:“通过诽谤他人抬高自己,这是最危险的行为方式。”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这种环境,最好的方式不是硬碰硬,而是及时抽身。正如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说的:“自由,就是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。”当你能放下某些比较,你才会真正掌握主动权。

说到这里,你可能会发现,优越感不仅塑造了我们的人际关系,还塑造了整个商业世界。为什么奢侈品总是卖得火?因为它们最懂人性。李杰在《奢侈品品牌管理》中写过:“奢侈品品牌代表了该类别所有产品的最高水准,它不仅是产品,更是文化。”一件衣服,一辆车,除了功能,它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优越感。低端产品解决基本需求,高端产品满足优越需求。这就是为什么耐克卖鞋,真正卖的是一句口号:“Just Do It”;而百达翡丽卖表,卖的是一句经典广告词:“没人能拥有百达翡丽,我们只不过为下一代保管而已。”

那么,理解了优越欲望的本质,我们又该如何活得更自在?答案是:把优越感的源头,从和别人比较,转向和自己比较。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“自我参照效应”。当你把进步的参照系放在自己身上,你会更容易获得持续的满足。比如昨天写五百字,今天写六百字;昨天跑两公里,今天跑三公里。这样的优越感,不依赖别人,属于你自己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别人为什么要炫耀”,而是“我们为什么总被优越感驱动”。正如理查德·道金斯在《自私的基因》里写道:“生命的目的,是复制和延续。”而优越感,恰恰是基因赋予我们的工具,保证我们能争夺更多资源,提升地位,获得繁衍机会。但我们也要记住,人类之所以伟大,不在于本能,而在于能超越本能。

愿你在面对优越感的诱惑时,不再焦虑比较,而是转化它的力量,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,活出自在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下次当你看到别人炫耀时,你会选择嫉妒,还是选择理解并转化自己的能量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