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被焦虑困住的时候,试试这5个方法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夜深了,你盯着手机,刷着朋友圈。一个同事刚晒出新买的房子,一个朋友刚公布自己创业融资成功,另一个人则发了健身对比照,腹肌清晰可见。你本来只是想放松一下,结果心里突然涌上一股说不清的焦虑。你是不是会觉得:为什么别人都在往前走,而我却像原地踏步?这不是“别人过得太好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你用错误的方式比较和认知自己”的本质问题。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不断地和别人比较。有人和同事比薪资,有人和同学比房车,有人和朋友比外貌气质。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过“社会比较理论”,他指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冲动,要通过和别人比较来判断自己是谁。问题是,现在的比较环境早就和过去不一样了。以前你只和身边的几十个人比,圈子小,焦虑也小。现在你打开短视频,一下子能看到几百万粉丝的博主,一身肌肉、收入自由、环游世界。这背后反映的,就是认知错位。你拿自己的普通日常,去和别人最亮眼的高光时刻比较。结果当然是,焦虑无处不在。正所谓:“人比人,气死人。”但你要知道,很多所谓的“牛人”只是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已。
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调整认知,把注意力从错误的比较拉回到真实的现实中来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月入六千没什么丢人的,数据告诉我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状态。”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的数据,中国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没有网络上渲染的那么高,一线城市也有大量人群月薪不足一万。再比如容貌焦虑,很多短视频博主用滤镜和美颜,放到现实生活里,街上随便走一圈,你会发现大多数人也都普通。这样一来,你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失败,只是太沉迷于错误的比较里。这样既能缓解焦虑,又能让你更加接近真实。
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方式——学会正确地比较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参照群体”,意思是我们常常拿自己和某个群体对照。但如果你选择了错误的参照群体,就会陷入焦虑。比如你刚开始写文章,就拿自己和写了七年的作者比较,这当然会失落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和过去的自己比,或者和同样起点的人比。你今天能比昨天写得更顺畅,这就是进步;你三个月前体重70公斤,现在降到了65公斤,这就是价值。哲学家尼采说过:“与其和别人比较,不如成为你自己。”比较不是不能做,而是要选对维度和时间线。当你把眼光拉回到自己的成长曲线上,你会发现焦虑少了,动力反而多了。

第三种方法,是把比较转化成学习。经济学里有个词叫“机会成本”,意思是你花在焦虑上的时间,本来可以用来学习。比如你看到朋友开了一门课赚了二十万,如果只是心里酸,那什么也不会发生。但如果你转个念,去研究他怎么定价、怎么营销、怎么设计产品,你下次也有可能复制出类似的结果。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曾说过:“人类行为的理性化,就是把情绪转化为行动。”当你用学习的眼光看待别人,别人就成了你的老师,而不是敌人。这样一来,你不但减少了嫉妒,还能不断积累经验,让焦虑成为行动的燃料。

可如果你发现对方根本没打算停下,甚至远远超出你的范围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。换句话说,不要和完全不同层次的人比。就像巴菲特在《致股东的信》中提醒的:“人生就像打桥牌,不要总想着跟职业选手去较量,选择一场你能赢的游戏才是智慧。”如果一个全职健身博主每天花六小时锻炼,而你只是业余爱好者,每周去三次健身房,那就不要拿同一把尺子衡量。止损的智慧,就是承认差距,接受差异,别再把自己绑在不可能的比较上。这样,你的焦虑才不会无限放大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如何消除焦虑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如何把焦虑转化为成长动力”的本质问题。正如斯多葛学派哲人爱比克泰德所说:“烦恼并不来自事情本身,而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看法。”愿你在下一次被朋友圈、短视频或者职场的比较刺激时,不再被焦虑困住,而是学会换个视角,把它化为行动的力量。因为人生真正的进步,不是焦虑消失的那一刻,而是你带着焦虑依然选择继续往前走的那一瞬间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下次又被焦虑裹挟时,你会选择继续比较,还是转向学习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