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假期过后,该报复性成长了:人与人最大的差距,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
2025-08-28
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。

假期刚结束,你满心壮志地决定要报复性减肥,报复性读书,报复性存钱,报复性健身。你写下一堆计划,贴在书桌前,甚至还发朋友圈昭告天下。可一个星期之后,你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,刷短视频到深夜,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上班,心里一边焦虑,一边自我安慰“没关系,下次一定”。

是不是很熟悉?是不是也很心虚?你会觉得自己缺的只是自律,其实这不是表面问题,而是本质问题。表面上,你似乎不够努力、不够坚持,但本质上,是思维模式出了差错。

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里提出“成长型思维”和“固定型思维”的概念。固定型思维的人,总是认为能力是天生的,努力没有意义;成长型思维的人,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。表面看,两类人都在努力,但长远来看,思维模式的不同,决定了人生的差距。

那么,为什么我们要谈“报复性成长”?因为过去几年疫情、裁员潮、经济波动,反复提醒我们一个道理:外部环境不确定,但你能依靠的,永远只有自己。自强则万强。真正的安全感,不是钱存在银行里,而是存在你大脑里的思维模型。

仔细想一想,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做一件事:拼命抓住眼前的机会,哪怕成本极高。比如有人为了几百块钱,天天在朋友圈刷屏卖课,累死累活,最后赚到的钱可能还不够熬夜透支的身体值。而另一些人,看似轻描淡写,却能用声誉、用能力,让机会主动上门。罗振宇讲过刘润的故事:他给自己定规矩,绝不到甲方去推销,客户如果不愿意上门找他,就说明声誉还不够,他宁愿用时间去提升实力。表面看是“放弃赚钱”,本质是运用了“成本思维”。太难赚的钱先不赚,是为了让未来同等的钱变得容易赚。钱只是副产品,真正积累的是长期价值。

这就是第一种成长思维:成本思维。你要学会计算隐性成本,时间成本、精力成本、情感成本、声誉成本。如果一件事付出的成本远大于回报,那就是在消耗生命。孔子说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懂得义的人,不会被眼前的小利绑架。

再看第二种成长思维:投资思维。努力不是简单叠加,而是要找到能复利的事情。拿我自己举个例子,我见过很多年轻人,急于表现,总是挑选“最容易做好的事”。因为容易,就能很快得到掌声。但掌声过后,什么也没留下。而真正的高手,往往在平坦的路面上选择曲折前行。比如连续十次直播,明明可以录播省事,却坚持每次都重讲一遍。表面看是“笨”,但本质是在刻意训练。心理学家安德斯·艾利克森在《刻意练习》里提到,真正的专家,并不是比别人练得久,而是比别人练得更深、更有反馈。重复是最笨的方法,也是最短的捷径。背过的人,永远碾压只是“有印象”的人。

你看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不在于谁更努力,而在于谁能用投资的眼光,把努力放在对的地方。努力做“交易”,只能换来眼前的收入;努力做“投资”,才能换来长远的成长。

第三种成长思维,是选择思维。你以为蔡崇信是疯了,放弃年薪七十万美金,跟马云创业拿五百块工资?但他背后的逻辑是“风险收益不对称”。下行风险小,上行收益大。最坏的结果,他还能回去做律师;最好的结果,是阿里成功。他做的是一个看似冒险、实则理性的选择。经济学家弗兰克·奈特在《风险、不确定性与利润》中说过,企业家之所以能获得超额利润,是因为他们敢于面对不确定性,并在其中做出判断。蔡崇信的选择,改变了阿里,也改变了自己。

第四种成长思维,是借势思维。美团的沈鹏,面临选择:是平移到非核心部门做老大,还是在核心部门连降两级?他选择了后者。因为在非核心部门,你再厉害也没用;在核心赛道,即使降级,你也能借势成长。社会学里有个“位置决定命运”的观点,点线面体,个人只是一个点,只有放在正确的线和面里,才可能成长为更大的体。你能力再强,放在错误的环境里,也会荒废十年。

说到底,成长不是单点爆破,而是思维模式的系统升级。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提醒我们,人的大脑有两种系统:快思考,依赖直觉;慢思考,依赖逻辑。普通人只会跟随直觉去努力,聪明人会停下来,用逻辑判断,把努力放在回报最大的地方。这就是思维模式的不同。

所以,假期过后,不要只想着报复性消费,而要开始报复性成长。成长的本质,不是逼自己更拼,而是升级思维,找到正确的方向。钱,是成长的副产品。幸福,是成长的副产品。安全感,更是成长的副产品。

最后我想引用一句尼采的话:“知道生活的‘为什么’,就能承受任何‘如何’。”你想要成长的“为什么”,不是为了比别人更努力,而是为了不被动随波逐流,而是为了在不确定的世界里,拥有主动选择的底气。

愿你在新的阶段,不再焦虑自己“不够努力”,而是勇敢升级思维模式。因为思维不同,世界就不同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