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译活到今天,不容易
2025-08-28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一个人,在宿舍走廊里徘徊,想着要不要跳下去结束生命,因为他刚刚被迫在全队面前吃掉倒进垃圾桶的剩饭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荒唐?一个人怎么会因为这样的小事就走到绝境?可对于19岁的张译来说,那一刻就是天塌下来。这不是表面上的一盘剩饭,而是本质问题:当规则撞上个体的尊严,他还不知道如何与世界和解。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逃避规则。比如学生觉得校规繁琐,员工觉得制度死板,孩子觉得父母唠叨。在心理学上,这种抗拒叫“心理抗拒理论”(Brehm, 1966),指人一旦感觉自由受限,就会本能地对抗。张译刚进部队时,无法理解为什么人要“一模一样”。但规则的意义,正如他后来明白的,是打碎散漫的个体,换来整体的力量。正所谓:“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。”当一个人接受了秩序,他才可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础。这也是张译日后把抹布叠成豆腐块、把电影分类到极致的原因,他需要从秩序里找到安全感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办法就是主动建立“自我规则”。就像张译后来做演员,不接综艺,不炒话题,只演戏。他完全可以说:“我是演员,不是明星。”这样既守住了自己不被娱乐化裹挟,又在内心构筑了一道底线。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班杜拉在《自我效能感》中指出,当人们有明确的自我规范时,他们会更容易保持稳定的行为方式,不被外界干扰。这种自我规则,就像张译捡到“坏手机”后如释重负的顿悟——人生可以贪一时的小便宜,但那会让你日日惶恐。只有守住规矩,才有真正的自由。
第二种办法,是提升行动力,哪怕在最灰暗的日子也不停手。张译曾连续六七年跑龙套,台词不到十个字,甚至被老师劝“别演了,你演戏就是个死”。换作别人,早就改行。但他没有停,他去偷看剧本、抄写台词,一场话剧结束后独自在空舞台里从头演到尾。这让我想起加缪在《西西弗神话》里写的:真正的意义不在于结果,而在于推石头的过程。张译的坚持,就是在证明“做”比“想”更重要。正如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说过:“企业的成功,5%在战略,95%在执行。”一个人也是一样,你可以怀疑自己天赋有限,但只要不断行动,就不会被时代淘汰。
第三种办法,是修炼情绪力。张译不是天生淡定的人,他也曾因为不被认可而打架、暴躁。但演过那么多角色,他学会了把情绪收回来。别人误解他,他笑笑;别人调侃他,他不争。情绪力背后,其实是心理学里的“延迟满足”。心理学家米歇尔在著名的“棉花糖实验”里发现,能忍住不吃糖的小孩,长大后往往更成功。张译懂得,短暂的情绪发泄换不来长期的安全感,真正的底气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角色和作品上。正如刘润说的:“如果你觉得和一个人聊天舒服,大概率是因为对方的认知和情商在向下兼容。”演员张译,就是这样在复杂环境中学会了情绪自控。
但如果身处的环境根本不给你成长的空间,那最好的选择就是止损。张译在话剧团跑了六七年龙套,机会渺茫。直到他写下三千字自荐信,把握住《士兵突击》的史今班长,他才真正“上岸”。这背后对应的,是经济学中的“沉没成本谬误”。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写道:人往往不愿放弃已投入的,即便前路无望。但成年人必须学会抽身,敢于舍弃,才能换来新的可能。张译的转业,就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止损。
你会发现,张译的一生,就是普通人面对困境的缩影。看似是运气不好,其实是靠规则、行动和情绪力,把一次次的困境熬成了底气。表面上,他是“鸡蛋掉地”的笨拙演员,拿着可乐在夜里偷偷打嗝;本质上,他是那个懂得自我约束、不断行动、安抚情绪、敢于止损的成年人。正如路遥在《平凡的世界》里说的:“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,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。”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张译的命运多坎坷,而是成年人都要明白: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,而是靠自己挣的。正如一句话所说:“靠山山会倒,靠人人会跑,靠自己才最牢靠。”愿你在人生的舞台上,不再迷茫于外界的掌声和嘘声,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秩序、行动和安稳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有一天,你失去了所有依靠,你会怎么给自己搭建那间心里的“安全屋”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