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高瓴张磊:极少有人真正理解时间的价值
2025-08-28
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。
夜深了,你关掉电脑,盯着银行账户里那点存款发呆。你心里是不是在想:“怎么钱总是不够?怎么感觉我每天都在拼,却没积累下什么?”
你以为自己缺的是钱,其实你真正缺的是时间上的复利。
这不是“赚得少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不会跟时间做朋友”的本质问题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,喜欢追热点,喜欢赌运气。今天看别人炒股赚钱,就立刻冲进去;明天听说某个副业火了,又立刻去尝试。短期可能赚点小利,但很快又赔回去。心理学家米歇尔在著名的“棉花糖实验”(1972)里发现,那些能延迟满足的孩子,长大后在学业和事业上都比“立刻吃掉糖果”的孩子更成功。背后反映的,就是人类对时间价值的误判。我们更倾向于即时满足,而忽视长期的积累。正所谓:“欲速则不达。”

所以,第一种方法,就是学会延迟满足。遇到机会时,你完全可以告诉自己:“眼下的收益可能很诱人,但真正能让我过得好的是长期坚持。”比如张磊说过,投资最重要的是“找到最好的公司,做时间的朋友”。这句话的背后,是经济学上复利效应的真谛。爱因斯坦曾经称复利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。如果你每天都能比别人多积累一点点优势,长期下来,那是不可想象的差距。短期你可能看不到什么变化,但当你坚持五年十年,你会发现,别人已经追不上你了。

第二个方法,是学会用研究取代焦虑。很多人一边害怕风险,一边又不断追逐风口,结果陷入“高买低卖”的循环。张磊说过一句很朴素的话:“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。”这其实就是科学方法论,也是投资的底层逻辑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认知吝啬鬼”(cognitive miser),意思是人类天生倾向于偷懒,不愿意深度思考。结果就是,很多人在投资、职业选择甚至人际关系上,都停留在“别人说什么,我就信什么”的阶段。真正聪明的人,会愿意花时间去做研究,去验证,去形成独立判断。换句话说,你要把时间花在积累认知,而不是消耗情绪。只有这样,你才能在别人慌乱时保持清醒,在别人盲目时保持独立。

第三个方法,是学会选择少而精。很多人以为“多投、多做、多尝试”就等于机会多,实际上,这往往是自我消耗。张磊在演讲里说过:“假设你投了200家公司,那就是800次董事会,你开得了吗?”这句话让我想到社会学家赫伯特·西蒙的“有限理性”理论。他指出,人类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,而注意力分散会让你无法在任何一个领域深耕。反过来,如果你少投一些、少做一些,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值得的事情上,你反而能创造更大的价值。所谓“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不要天女散花式地浪费时间,而要像种树一样,深耕一块土壤。

但更智慧的一步,是学会和时间共同创造价值。张磊把投资分为两类:一种是零和游戏,一种是把蛋糕做大。前者追求短期得失,后者追求长期共赢。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到,人类的“系统一”思维容易关注眼前的得失,而忽视“系统二”的慢思考。而真正有远见的人,懂得用时间做杠杆,让自己和别人一起创造长期的价值。比如苹果公司坚持十几年在研发上投入巨资,才有了今天的生态系统;比如亚马逊坚持多年不看短期利润,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电商与云计算帝国。对于普通人也是一样,你不能总想着“今天赚快钱”,而是要问自己:“我在五年、十年里能为别人创造什么独特的价值?”

当然,还有最后一步,那就是学会止损。如果一件事情本质上没有长期价值,那就果断放弃。张磊说过:“真正的护城河,是能不断创造长期价值。”如果一家公司、一份工作,甚至一段关系,本质上只能带来短期的快感,却无法带来长远的成长,那么再舍不得,也要学会离开。正如克里斯坦森在《创新者的窘境》中提醒过的:真正的危险不是失败,而是你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。止损,不是认输,而是把时间留给更值得的选择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赚多少回报,不是你如何规避风险,也不是你能否省下一点成本,而是你能不能真正理解时间的价值。时间会放大你的努力,也会放大你的错误。时间会帮你积累复利,也会惩罚你的短视。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“风物长宜放眼量。”愿你在投资与人生中,不再被眼前的得失牵绊,而是学会和时间做朋友,把自己交给长期的价值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今天有一件事,让你立刻得到回报,和一件事,让你十年后收获巨大,你会选择哪一个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