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敏洪:优秀的人具备的8个特质,大部分人两个都做不到
2025-08-28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公司里评选“年度优秀员工”,你明知道自己也挺努力,但当别人站上台领奖时,你心里还是酸酸的。你会想:我是不是天生比不过别人?是不是有些特质,自己根本学不会?这不是“别人更聪明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你对优秀的理解和践行方式存在偏差”的本质问题。那么,优秀到底意味着什么?我们该如何真正靠近它?今天我们就一步步聊开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特别容易被注意到。不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,而是他们身上带着一些特质,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不同。心理学家马斯洛在《动机与人格》中提到,自我实现的人往往表现为热爱生活、专注投入、能坦然面对挫折,这些和俞敏洪总结的八个特质高度契合。换句话说,优秀不是一种单点的能力,而是一种系统的品质组合。就像苏格拉底说过的那句:“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。”真正的优秀,来自对自我的不断审视与修正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重建和生命的关系。俞敏洪讲的第一条——热爱生命,看似简单,却极其稀缺。你完全可以说:“我每天都被小事困扰,哪有心思去热爱生命?”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,热爱生命的人往往具备更强的抗压性。《积极心理学》创始人马丁·塞利格曼在《幸福的方法》中指出,乐观的人在同样的挫折面前,复原力远高于悲观者。换句话说,你能不能对太阳和雨水都心怀感激,不仅决定了你当下的情绪,也决定了你未来的格局。这样既让你更有韧性,又让你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抱怨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把“工作”变成“舞台”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心流”(Flow),由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提出。他说,当一个人沉浸在喜欢并全力投入的事情里,会产生忘我的满足感。俞敏洪说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和工作,这不是单纯的勤奋,而是把工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。很多人焦虑不是因为工作太多,而是因为没找到喜欢的工作,或者没找到让自己进入心流的方式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意义,而不是只是把它当成糊口的工具。
第三种方法,是学会轻看得失。社会学家齐格蒙特·鲍曼在《流动的现代性》中写过,人类的焦虑大部分源自于过度的攀比和对“失去”的恐惧。得失心太重的人,哪怕已经成功,也会被更高的欲望拖垮。正如俞敏洪强调的,得到是赏赐,失去要坦然。这和斯多葛学派的哲学不谋而合。爱比克泰德在《生活的艺术》里提醒我们:不要执着于无法掌控的事物,把注意力放在行动本身。这不是让我们消极,而是让我们把力量用在能改变的地方。轻看得失,才是真正的聪明。
可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常忽略别人的感受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,及时修正。你可能以为优秀只靠能力,但事实是,情绪价值和共情力才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关键。牛根生说过:“做的事情再好,你的心再好,但嘴巴不好,你就是不好。”心理学研究也发现,善于共情和体谅他人的人,职场中更容易被信任和推崇。说话是门艺术,既能传达原则,也能保护关系。如果你总是用伤人的方式去表达,即使能力再强,也终将被孤立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我怎么才能变优秀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我能不能在价值观、认知和习惯上持续修炼”的本质问题。正如《道德经》里的一句话: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”真正优秀的人,并不是完美无缺,而是不断修正,不断进步。愿你在未来的路上,不再把优秀当作遥不可及的标准,而是当作一种可以践行的日常选择。因为优秀不是结果,而是一种长期的习惯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遇到下一个挑战,你会继续纠结自己行不行,还是尝试把它当成修炼的一部分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