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东平:真正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有意义的个人
2025-08-28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
一个清华大学的女生,每天学习19个小时,只睡5个小时,最后拿下了全校最高奖学金。听上去是不是觉得很励志?可当这条新闻传开,评论区的声音却出乎意料:有人说这是“卷到极致”,有人说这不是学习,而是透支生命。与此同时,另一边的对比对象是哈佛的学生,同样年龄,每天只学5个小时,却参加了五个社团,还在学校里提前体验社会。你是不是突然有点疑惑:到底什么才是教育的意义?是拼命学习拿奖,还是多元发展体验人生?
这不是表面问题,而是本质问题。表面上是“努力方式不同”,本质上是“教育到底在培养怎样的人”。
如果教育只是把人训练成考试机器,那我们最终得到的,也许是高分低能、心灵空洞的一代。如果教育能让人变得有意义,那结果一定是自由独立、敢于选择的个人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把教育理解成“谋生工具”。学这个专业,是因为好就业;考这个证书,是因为能加工资;读研究生、博士,甚至是因为家长一句“我觉得这样好”。比如,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就讲过一个亲身经历。他招收过非常优秀的中国博士生,研究做到第三年,课题都有眉目了,却突然告诉他要回国,因为妈妈已经帮他找好一份基金代理人的工作。陈志武很震惊:“你不喜欢经济学吗?”学生回答:“我也可以学,也可以不学。”这一幕让他痛心。因为在世界一流的研究舞台上,他看到的不是对学问的热情,而是完全的随波逐流。
这背后反映的,是一种教育观念的缺陷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外控型人格”。意思是,一个人把决定权交给别人,总觉得命运掌握在外部,而不是自己手里。久而久之,他无法为自己的兴趣负责,只会服从父母、服从社会、服从所谓的“功利选择”。这种人看似很听话,实际上却失去了教育最核心的意义——培养独立的个体。正所谓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教育如果只有学习,而没有思考,就会让人迷失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要区分“教育”和“学习”。教育是别人要求你做的,学习是你自己想做的。你完全可以说:“我学习这个知识,是因为我感兴趣,不是因为别人逼我。”这样既能让学习成为主动选择,又能让教育回归本质。
为什么这很重要?因为主动和被动的学习,结果完全不同。教育学家约翰·杜威在《民主主义与教育》中提出,教育的本质是“经验的不断重组”,不是把外在的知识灌输给你,而是让你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。如果教育成了强迫,那就失去了灵魂。
第二种方法,是要学会从功利教育转向人文教育。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玛莎·努斯鲍姆在《功利教育批判》中写道:“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劳动力,而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。”她批判现代教育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,强调技术技能,却忽视了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艺术等人文精神。你要知道,音乐和艺术并不会直接让GDP增长,但它能培养想象力、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。这些能力,才是真正让人区别于机器的根本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用人文来补充功利,用价值观来支撑知识。
第三种方法,是在面对不确定性时,学会整体思维。法国哲学家埃德加·莫兰在《论教育》里提出,教育的核心目标是“培养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”。什么意思?就是不只会背知识点,而是能把零碎的知识拼接起来,理解世界的复杂性。疫情的三年,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受到不确定。到底是封三天还是三个月?到底是线上还是线下?没人能预测。但如果你有整体化的思维,你就能明白:世界本来就是非线性的,教育不是让你掌握一成不变的答案,而是让你学会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未知。
如果对方根本没打算理解这些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。什么意思?就是不要把教育当成万能药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《反思教育:走向全球共同利益》中提出的:“教育不仅是获取技能的过程,更是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过程。”如果一个体系只强调成绩、就业、功利,你很难指望它培养出真正有意义的人。那怎么办?靠个人去补课。靠自己去在人文、哲学、历史、艺术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支撑。教育可能会功利化,但你可以拒绝让自己功利化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学生该不该努力”,而是“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”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:“学校首先要培养的,是未来的丈夫和妻子,父亲和母亲,而不是工程师和医生。”教育不是让你变成某个职业,而是让你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。
愿你在教育的洪流里,不再只想着拿多少分,考什么证,而是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个人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