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唐:这10个字,让我一生受益
2025-08-28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。
凌晨两点,你还在办公室的灯下,对着屏幕上那堆做不完的PPT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很累?一边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聪明,一边又担心是不是努力方向错了。
你以为自己缺的是天赋,或者一个机会。可真相是,你缺的其实是一种内在的稳定,一种让你能在风里雨里都站得住的核。
这不是“努力不够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成事之道”的本质问题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把一切归因于天赋。看别人考上名校,会说那是聪明;看别人创业成功,会说那是运气;看别人升职加薪,会说那是关系。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“自利性偏差”,就是一旦失败就怪环境,一旦成功就归功于自己。可残酷的事实是:太多的失败不是因为“我不够天才”,而是因为“我没有足够努力”。曾国藩在自传里说过:“资质之陋,众所指视。”他承认自己资质平庸,却靠着后天勤勉,成为了晚清第一重臣。正所谓:“天下之事,常成于困约,而败于奢靡。”(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)。真正的差距,不在于天分,而在于你能不能把平凡做到极致。
所以第一种方法,就是把自己当成非天才来修炼。冯唐自己讲过,他8年学医,每天7点起、凌晨1点睡,几乎没有休息;在麦肯锡9年,每周80到100小时工作,最后做到全球合伙人。这种节奏下,不努力根本撑不住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不靠天分吃饭,我只靠笨功夫。”心理学家安吉拉·达克沃斯在《坚毅: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》中,用大量实证研究证明,决定长期成就的不是智商,而是“坚毅”(grit)——一种长期坚持的努力。换句话说,当你不再纠结“我是不是天才”,而是笨拙地日复一日去耕耘,事情往往会慢慢成。
第二种方法,是区分“努力”与“执念”。很多人表面上很忙,早出晚归,却一直没有产出。这就是冯唐说的:“读书不多,想得太多。”杨绛也说过:“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。”努力是有用功,能增加你的智慧和技能;而执念是无用功,只是在消耗精力和情绪。比如,有人拼命加班,其实做的是低效重复劳动;有人拼命社交,其实只是为了证明“我很重要”。这些都是执念。真正的努力,是让自己每天比昨天更清晰一点,比昨天更专业一点,而不是把时间耗在证明“我是谁”上。
第三种方法,是在跨界和选择时,找到内心的笃定。冯唐的人生看似“荒唐”,却有章程:学医、咨询、央企、投资、写作,每一段都深耕多年。他说过:“一个人有了笃定的核之后就像是一座山,山上有四季轮回,但山还是山。”社会学家皮埃尔·布迪厄讲过“惯习”(habitus),意思是一个人长期积累下来的稳定气质和能力,会让他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自洽。你要做的不是到处换方向,而是先把自己的核打牢。当你有了这一份稳定,就不会因为一次挫折就怀疑人生,也不会因为一个机会就乱了阵脚。
但更智慧的一步,是学会在顺境和逆境之间都能自处。冯唐的九字真言“不着急,不害怕,不要脸”,说的是顺境中的心态。而他的十字箴言“看脚下,不断行,莫存顺逆”,则是逆境里的生存法则。疫情、经济下行、行业震荡,都会让人慌。可正如灾难学研究表明,大地震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死亡来自“自我惊慌”的错误选择(来源:Quarantelli, E. L., 1988, "Disaster crisis management")。所以,遇到逆境,第一要“看脚下”,先盘清手里的现金流和消耗速度;第二要“不断行”,不要停下手里的努力;第三要“莫存顺逆”,用平常心看待起伏。日日是好日,顺逆都是常态。
最后一步,就是学会止损。冯唐说过:“太多的好事,源于你不把自己当天才。”同样,太多的坏事,源于你执迷不悟。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《创新者的窘境》中提醒过:真正的危险不是失败,而是你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。一个岗位没成长,就果断离开;一段关系没价值,就及时止损;一个投资看不懂,就不要硬撑。留住时间和精力,才是真正的聪明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是不是聪明,不是你是不是运气好,而是你能不能用一颗稳定的心,去做那些笨拙却正确的努力。正如《道德经》里说:“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。”你得让自己的积累足够厚,才能承载得起未来的舟船。愿你在风雨交加的时代里,不再焦虑天分,不再困于执念,而是稳稳地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明天醒来,发现自己不再被“天才”与“运气”绑架,你会怎么选择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