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马未都:人的一生,都是有命数的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深夜的朋友圈,你刷到一条消息,一个年轻人因为生活不顺,留下一句“世界再见”,然后消失了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,唏嘘、惋惜、甚至有点愤怒?可你仔细想想,这不是“命运不公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人如何与命数共处”的本质问题。命数摆在那里,但我们能不能跨过去,决定权其实在自己手里。那么,面对命数这件事,到底该怎么办?咱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把一切都归结为命运。比如高考落榜的人说“命不好”;投资失败的人说“时运不济”;感情不顺的人说“缘分未到”。但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中讲过一句话:“人类最后的自由,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。”这背后反映的,就是所谓“控制点”理论——外控的人总觉得一切由外部决定,内控的人则相信结果掌握在自己手里。正所谓:“自知者不怨人,知命者不怨天。”命运有时确实不公,但决定你人生质量的,是你怎么回应。
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建立内心的“自知”。你完全可以说:“我的处境不好,我没办法。”但自知的含义,不是自我否定,而是准确看见自己的长处与短板。社会学家戈夫曼在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》里说,人都有舞台与后台。你在舞台上展示的,未必是你全部的自己。真正的强者,是能在后台对自己诚实,知道自己哪方面强,哪方面需要补课。比如那个给马未都写信的年轻人,他有一手好字,这就是长处。但他没有意识到,这其实可以成为一种价值的通道。这样既能减少抱怨,又能打开新的可能。

第二种方法,则是锻炼“自胜”的能力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习得性无助”,意思是一个人反复经历失败后,就会觉得无论怎么努力也没用,从而彻底放弃。塞利格曼当年在实验里发现,狗如果总是被电击,即便后来给它逃生的机会,它也会一动不动躺下。人也是一样。但如果你能在每一次挫折后逼自己做点什么,不管多小,哪怕只是重新写一份简历,或去跑个五公里,这就是在打破无助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对自己下“强迫令”,逼自己成长。正如荀子说的:“自胜者雄。”跨过一次坎,你的世界就开阔一分。

第三种方法,是懂得“知分寸,识进退”。在职场里,很多人拼命读书,知识一大堆,可一到办公室就和同事处不好。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分寸感问题。情商专家丹尼尔·戈尔曼在《情商》里提到,情绪智力比智商更能预测一个人在职场的成功率。你看,有的人明明不聪明,却混得不错;有的人能力极强,却到处碰壁。这就是“张弛有度”的差别。知道什么时候坚持原则,什么时候照顾别人感受,什么时候退一步给自己留空间,这就是成熟。你要明白,智商解决的是问题,情商解决的是人心。

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始终在命运的落点里反复撞墙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,学会“趋静”。人活到一定阶段,不是只追逐利益和名声,而是开始追求心安。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在《致卢奇利乌斯的信》里说:“并非我们生命短暂,而是我们浪费了太多。”当你能接受“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”,当你能在孤独时独立、不惧,在群居时不依赖、不卑,这就是“群居不倚,独立不惧”的境界。你不再和命数死磕,而是把命数当作伴侣,和它一起走路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命运不公怎么办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你如何面对命运”的本质问题。李白说过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。”老子也说过: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”意思是万事万物自有循环,你只需在自己的位置上站稳,做好能做的,接受不能改的。愿你在人生的长河中,不再困于命运的起落,而是活出自知、自胜、知分寸的从容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下一次命运的坎摆在你面前,你会停下抱怨,还是尝试跨过去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