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德鲁克:专注于你的长处,比任何事情都重要!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一个35岁的人,在公司里熬了十多年,大小项目做过不少,但回头一看,却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可以称得上“拿得出手的长处”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焦虑、失落,甚至有点恐慌?这不是“别人运气好、我运气差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我有没有专注长处、形成优势积累”的本质问题。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到处撒网,什么都尝试一下,结果就是样样都沾一点,样样都不精。比如公司里的那种“老好人”,谁的事都帮忙插手,今天写个报告,明天跑个客户,后天又去做活动。看起来很忙,但几年下来,除了“人不错”,什么专业标签都没有留下。这背后反映的,是心理学上说的“角色模糊”。美国心理学家卡恩(Kahn, 1964)在角色理论研究中指出,个体在工作中如果没有清晰的角色定位,会陷入耗竭与低成就感的循环。正所谓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利器就是长处,不是盲目折腾。
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诚实地盘点自己的长处。你完全可以说:“我没啥优势。”但德鲁克在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里讲得很清楚,一个人要真正有所作为,只能靠长处。他提出的“回馈分析法”,就是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前先写下自己的预期,过几个月再回头看结果和差距。这种方法能逼你看到真实的自己。比如,你可能会发现,你每次参与跨部门协调,都能让团队氛围缓和、推进效率更快,这就是你隐藏的长处。这样既能让你更清醒,也能帮你聚焦方向。

第二种方法,是持续地放大长处,而不是盯着短板死磕。心理学家安德斯·艾利克森在《刻意练习》里提到,从平庸到优秀,关键不是补短板,而是不断拉长自己的优势曲线。换句话说,你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能让你出类拔萃的地方。比如,王健林说过:“一千万和一个亿的差别,不是十倍,而是跨越。”在长处上深耕,容易产生飞轮效应;而短板,就算补到中等,也不会成为你被记住的理由。所以,不要纠结“别人比我会Excel,我得补”;你应该想着“别人做不到的客户洞察,我能做深做透”。

第三种方法,是理解自己的工作方式,别跟自己过不去。心理学里有个词叫“认知风格”,指的是人们处理信息的偏好。德鲁克举过艾森豪威尔的例子:他其实是“读者型”,所以当将军时,助手都会提前把问题写给他,他才能回答得从容。但当上总统后,没了书面提问,他面对记者反而常常语无伦次。可见,如果你不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工作,再强的能力也会被浪费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扬长而不是硬改。比如,你是个习惯通过写来整理思维的人,就不要强行去做即兴演讲型的工作;你应该把演讲稿提前打磨好,这样反而更能展现你真实的价值。

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所在的岗位,根本没有机会发挥长处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。德鲁克在《自我管理》里提醒过:一个人的价值观必须和组织的价值观匹配,否则只会痛苦。哈佛商学院的研究也发现(Groysberg, 2008),很多高管从一家文化高度匹配的公司跳槽到另一家文化不合的公司,即使能力不变,也往往迅速失效。所以,当你清楚自己是个需要独立空间的人,就别硬挤进高度官僚的机构;当你价值观和公司背道而驰时,早点离开,才是对自己负责。正如《论语》所说: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有时候,止损本身就是勇气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我要不要补短板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我如何专注长处、匹配环境、持续贡献”的本质问题。德鲁克说过一句话:“真正卓有成效的人,是把精力放在强项上的人。”愿你在职业生涯的长路上,不再因为补短板而疲于奔命,而是专注长处,积累优势,成为自己人生的CEO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下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,你会继续弥补不足,还是把长处用到极致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