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当你接触的人越多,就会发现:毁掉一个人的,不是不够努力,也不是不能吃苦,而是一辈子没看懂这3个执念
2025-08-29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夜里十二点,你坐在出租屋的床边,窗外是城市的车声和偶尔的犬吠。你盯着手机余额,发现卡里只剩下寥寥几百块,顿时心里一阵慌。你想,如果再这样下去,我会不会彻底跌入谷底?你突然想起某个熟悉的名字——祥子。那个在老舍笔下拼命拉车、想要凭力气改变命运的年轻人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,他和你一样,明明努力,可还是没能得到想要的生活?这不是努力不努力的问题,而是执念的问题。毁掉一个人的,往往不是苦难,而是他一生放不下的三种执念。那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你有没有发现,生活中总有人对赚钱的渴望近乎偏执。一个朋友,我见过他一周连上十四个小时的班,为了那点加班费,把自己折腾得面色蜡黄。可他依然觉得,这才是唯一出路。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“钱就是安全感。”这话没错,但错的是把所有安全感都绑在钱身上。心理学上有个研究表明,年收入超过七万五千美元后,钱对幸福感的提升几乎趋于停滞(Daniel Kahneman, Princeton, 2010)。也就是说,钱能解决生存问题,却买不来长期幸福。祥子也是如此。三年攒钱买车,却一夜之间因军阀混乱而化为乌有。他以为钱能救他,结果钱反而成为他失去理智的诱饵。就像古人说的:“财聚则人散,财散则人聚。”赚钱不是错,错的是对金钱的执念遮蔽了风险和理智。

那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学会给欲望设限。你完全可以说:“我今天工作十个小时够了,剩下的时间要用来健身、陪家人、看书。”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收入,又守住了精神与身体的健康。管理学里有个词叫“机会成本”,意思是你为了一件事,必然放弃另一件事。如果我们把所有机会都用来赚钱,那失去的可能是健康、感情甚至尊严。试想,祥子如果当初停下脚步,没去拉那一趟冒险的活,他或许就不会陷入被征车征人的噩运。赚钱当然重要,但学会适时停手,更重要。

第二种方法,是升维思考。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艾利斯提出过“理性情绪疗法”(REBT),他说大多数困扰来自“非理性信念”。祥子相信“只有钱才能让我翻身”,这就是典型的非理性信念。换句话说,我们要学会换一个叙事,把“钱是唯一”转化为“钱是资源之一”。你会发现,人生的可能性多了。比如,有人靠知识,有人靠人脉,有人靠创新。社会学家马克·格兰诺维特在《弱关系的力量》里证明,真正帮助人获得机会的往往不是亲密的朋友,而是偶然的弱联系。你看,赚钱之外,借力和合作才是真正的杠杆。高妈为什么能安稳养老?就是因为她善于存钱、互助、合作。她没有祥子的偏执,反而比祥子活得清醒。

但如果有人根本没打算放下执念呢?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止损。正如巴菲特所说:“股市中最重要的原则不是赚钱,而是避免亏损。”(Warren Buffett, 1991 Shareholder Letter)。人生也是这样。你若发现自己陷入一场注定亏本的执念,比如盲目追逐钱财、或者孤注一掷的赌局,最明智的选择不是硬扛,而是抽身。祥子没能止损,他的执念让他失去车、失去人、失去希望。我们至少要学会对自己说一句:“停。”这句停,可能救下的是整个人生。

除了钱,还有第二种执念,就是“我只靠自己”。你一定听过那句老话:靠山山会倒,靠人人会跑。听上去很硬气,也很独立。但问题是,这句话一旦被推到极端,就会变成牢笼。祥子就是典型。他拒绝了刘四爷的资助,因为觉得靠岳父就是吃软饭;他拒绝了高妈的建议,因为觉得存钱合作是懦弱。可是结果呢?他错过了一次次向上的机会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控制错觉”(illusion of control),意思是人们总觉得自己掌控了命运,实际上很多东西早已超出掌控。社会学家涂尔干在《社会分工论》里也说过:人是社会动物,无法孤立存在。真正的独立,不是拒绝一切依靠,而是既能自立,也能借力。

那该怎么办?第一步,允许自己开口求助。你可以很坦然地说:“我现在遇到困难,能帮我一点吗?”这不是丢脸,而是建立信任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请别人帮忙反而会增加对方对你的好感(Ben Franklin Effect, 1969)。这背后的逻辑是:当别人帮了你一次,他们会潜意识认为“我之所以帮他,是因为他值得”。所以别怕开口。开口,反而会拉近关系。

第二步,学会互惠。人际关系最稳固的纽带,不是单向索取,而是彼此给予。经济学家马塞尔·莫斯在《礼物》里提出“互惠理论”:礼物的交换维系着社会纽带。你帮别人一次,下次别人会自然回报你。这样的人生,比一个人死扛,要宽广得多。想象一下,祥子如果当初接受刘四爷的资助,和虎妞、刘四爷修复关系,也许他的命运不会这么快下坠。

如果有人坚持“靠自己”,那就要学会止损。正如《孙子兵法》里说: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。”如果你明知道一条路走不通,就别硬撑。比如,你创业失败三次,依然不肯合伙,不肯接受别人的投资,那就是自毁。靠自己没错,错的是只靠自己。

第三种执念,是对“体面”的过度追逐。体面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,却能轻易绑住一个人。祥子因为体面,娶了虎妞,明知被骗也不愿认输;因为体面,风光办丧事,落得人财两空;因为体面,错过了小福子。到头来,所谓的体面,把他推入了万劫不复。你看,这不是体面的问题,而是虚妄的体面绑架了真实的生活。历史学家费正清在《中国传统社会》里说过,中国人常常被“面子文化”支配,哪怕耗尽财产,也要维持表面的尊严。可问题是,这种体面,往往以牺牲幸福为代价。

那怎么办?第一种方法,重新定义体面。你完全可以说:“体面不是别人看我,而是我对自己无愧。”这样,你就把评判权从别人手里收回来。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在《成为一个人》中提到:“真正的自由来自自我接纳。”当你认同自己,别人眼里的体面就没那么重要了。

第二种方法,允许不完美。社会学里有个概念叫“正常性偏差”,意思是多数人习惯把不合常态的行为视为丢脸。可实际上,生活哪有那么多完美?我们必须允许自己犯错,允许自己走弯路。祥子如果当初接受小福子的“不清白”,他或许就能收获真正的幸福。真正体面的生活,从来不是表演,而是坦荡。

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一辈子被体面困住,最好的止损方式就是:放下别人的眼光。就像加缪在《西西弗神话》里写的:“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。”幸福,不是体面,而是选择真实的自己。

所以,毁掉一个人的,不是苦难,也不是别人,而是执念。执念让我们看不见别的路。执念让我们以为努力就是全部。执念让我们错过一次次转机。就像一座无形的牢笼,你以为是外界关住了你,其实是你自己锁住了门。成年人的顶级自律,不是更努力,而是更懂得放下。放下对钱的执念,放下对“只能靠自己”的执念,放下对虚妄体面的执念。这样,人生才能真正松绑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命运不公,而是我们自己执念太重。正如纪伯伦在《先知》里说的:“你们的痛苦,其实是被束缚的自我破裂。”愿你在面对生活时,不再困于执念,而是活得清醒、坦荡。愿你在面对他人时,不再自卑于体面,而是懂得真实可贵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遇到下一次抉择,你会选择执念,还是放下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