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别被情绪骗了:透过动机和偏差,重新琢磨一件事
2025-08-29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你在公司开会,某个团队成员的交付一再延期。你盯着那份迟迟没动静的报告,心里的火呼啦一下就窜上来了。第一反应是,他是不是根本不靠谱?你甚至在想,下次干脆别让他负责重要任务了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,这种人就是不行,靠不住?可是,真的是这样吗?这不是“对方能力差”的问题,而是“你没看透动机和偏差”的问题。很多时候我们被表象的情绪牵着走,反而看不到背后更深的原因。

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用“靠谱与否”来判断别人。可是心理学研究早就提醒过我们,人类的判断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被偏差影响。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(2011)里指出,人类大脑存在两套系统:系统1是直觉的,快速的,经常带来情绪化的结论;系统2是缓慢的,理性的,需要刻意启动才能运转。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依赖系统1来做判断,于是往往在还没看清事实之前,就已经下了定论。

沉没成本效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心理学家Arkes和Blumer在1985年的实验中发现,当人们已经为一件事投入时间或金钱时,即使继续投入毫无意义,他们仍然会坚持下去。就像你花了两百块钱买了一张糟糕的电影票,即使看得痛苦,也要硬坐到最后,不然就觉得亏了。同样的逻辑放在职场里,如果你先入为主认定某个人“不靠谱”,你就会不断地从他身上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,而忽略了其他更合理的解释。这就是认知偏差。

再说损失厌恶。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前景理论的研究中证明,人类对损失的感受要远大于收益的感受。换句话说,失去100块带来的痛苦,要比得到100块带来的快乐更强烈。于是,当一个团队成员拖延时,你的大脑会立即放大这种“损失感”,认为对方的行为对自己造成了重大伤害。可问题是,你可能放大了结果,却没有追问原因。

所以,第一步我们要做的,就是把偏差放到桌面上,承认自己可能被情绪骗了。

那第二步该怎么做呢?有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——动机反推法,也就是常说的“Why×5”。这个方法源自丰田生产体系,后来被广泛用于管理和心理学研究。它的核心是,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时,不要停在表面,而是连续追问五次“为什么”,直到找到最本质的动机。

举个例子。团队成员拖延交付。第一问:为什么拖延?回答是时间不够。第二问:为什么时间不够?因为他手头有别的优先任务。第三问:为什么别的任务优先?因为目标边界不清晰,他不知道哪个更重要。第四问:为什么目标边界不清晰?因为在分配任务时,经理没有明确传达优先级。第五问:为什么经理没有明确传达?因为整个项目的排期就不够透明。你看,追问下来,根本不是“他不靠谱”,而是“系统和边界模糊”。解决办法也不是简单的责骂,而是明确优先级、清晰目标。

这就是动机反推法的价值。它让你从情绪化的指责,转向结构化的思考。心理学家赫伯特·西蒙在研究决策时提出“有限理性”概念,他认为人在做判断时,往往只看到局部信息,却忽略了整体系统的影响。通过不断追问“为什么”,你才能突破有限理性,逼近问题的核心。

很多时候,所谓的“拖延”,并不等于懒惰,而是动机不足或边界不清。有人因为任务目标模糊,不知道该从哪下手,就一拖再拖;有人因为害怕做不好,不敢迈出第一步;有人则是因为缺乏反馈机制,做与不做都一样,于是干脆选择不做。卡尼曼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:“我们对世界的理解,并不来自世界本身,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故事。”当你学会去看动机,而不是停留在情绪,你的故事就会完全不同。

当然,有时候即使你看透了动机,也要学会止损。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被改变,不是每一个团队都能被立刻调整。这个时候,最好的做法是区分“能改变的”和“不能改变的”。就像《圣经·宁静祷文》里说的那样:“主啊,请赐我宁静,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;请赐我勇气,去改变我能改变的;请赐我智慧,去分辨这两者。”如果你发现一个人长期缺乏动机、无意成长,再多的追问都是无效消耗,那么最好的止损就是重新分配任务,甚至果断更换角色。

所以,琢磨一件事,往往要先琢磨人。你以为是在追责,实际上是在被情绪操纵。真正有效的做法,是透过动机和偏差,看清事情的本质。孔子在《论语·宪问》里说过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意思是,能理解别人是智慧,能理解自己才是明智。当你学会同时看清对方的动机和自己的偏差,你才不会被情绪裹挟,也才真正有了把复杂问题化简的能力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他到底靠不靠谱”,而是“你能不能透过情绪,看清动机和偏差”。正如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写的那句话:“我们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理性。”但只要你意识到这一点,就已经比绝大多数人更接近真相了。愿你在职场和生活中,不再被一时的愤怒误导,而是学会冷静拆解,找到更深层的答案。愿你从此少一些抱怨,多一些洞察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