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90后存款数据出炉,你达标了吗?
2025-08-29

请想象一个这样的夜晚。加班到十点的你,走出写字楼,楼下的便利店灯光亮着,货架上的泡面买一送一。你摸了摸银行卡余额,突然有点不敢结账。不是因为买不起,而是你想起自己打拼这么多年,存款数字依然薄得像一层纸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慌?觉得委屈?觉得“我明明很努力,为什么还是这样”?这看似是钱不够花的问题,其实不是表面上的存款数字,而是更深层的本质:我们这一代人,到底如何在高压的职场和焦虑的生活里,找到真正的安全感和掌控感。那我们就来聊聊,这背后的逻辑。

很多人都说90后是“月光一代”,是“精致穷”。动辄在社交媒体上晒消费、晒旅游、晒下午茶。但当数据真正摊开在我们面前,我们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。猎聘在2021年的一份报告里指出,90后中高端人才的平均年薪大约13万元,月薪过万,看似风光,但距离人们幻想中的“财务自由”差着十万八千里。对比全国人均收入3万元的水平,他们确实已经站在了金字塔的上游,但和80后那一代的积累相比,依旧显得捉襟见肘。这背后的心理学现象很典型——叫做“相对剥夺感”。诺贝尔奖得主塞缪尔森在经济学原理里解释过:人的幸福感并非来自绝对收入,而是来自和他人比较后的落差。于是,明明收入已经超过绝大多数人,但在朋友圈“年薪百万”的叙事里,90后依然觉得自己“差了一大截”。这就是我们常常感到焦虑的根源。

有人说那就攒钱吧,勤俭节约总不会错。豆瓣上有一个“丧心病狂攒钱小组”,58万人在里面分享如何攒钱。他们设定百分比,把钱分门别类,哪怕月薪三千,也要挤出存款。其实这折射的是一种心理学上的“延迟满足”。心理学家米歇尔在著名的“棉花糖实验”里告诉我们,那些愿意等待的人,往往能获得更长远的收益。90后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,于是宁可牺牲眼前的小快乐,换取未来的安全感。但问题是,当下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,房租、房贷、物价都像黑洞一样,把年轻人的积蓄一点点吞噬。就像有人调侃的那句:大城市赚钱,大城市花,一分钱也别想带回家。于是,攒钱并不是绝对的答案,它只是让我们获得一点点心理慰藉。

那么,我们能怎么办?第一种方法,就是学会精细化管理,给自己建立一套“安全感账户”。比如,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工资进账的第一天,我就先把30%转入储蓄账户,不管发生什么,这部分钱不动。”这样做的结果是,你会发现哪怕月底手头紧张,但心里依然稳得多,因为你有一个备用的“缓冲垫”。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·塞勒在《助推》一书里说过:“环境和机制的设置,会改变人的行为。”与其依赖意志力,不如提前建立制度。这样,你才能在消费主义的洪流里,不被推着走。

第二种方法,则是从更高的层次去理解:存款本身不是终点,掌控感才是终点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自我效能感”,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,意思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掌控生活和解决问题的信心。换句话说,钱只是外在的表现,真正让人安心的,是“我有能力赚到钱,我有能力应对风险”。所以,有的人年薪百万依然焦虑,因为他觉得“失业了就完了”;而有的人月薪六千,却敢选择创业,因为他相信“我可以重新开始”。这背后的差别,不在存款数字,而在内心的效能感。要提升这种掌控感,最直接的方法就是“投资自己”。学习一项技能,建立一个副业,或者培养一个可以变现的爱好。正如彼得·德鲁克在《管理自己》里所说:“知识型工作者的唯一资本,就是不断学习的能力。”当你把积蓄的一部分投入到学习上,你其实是在为未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。

第三种方法,就是懂得及时止损,承认并接受自己的局限。很多人把提前退休当作目标,受FIRE运动影响,幻想在45岁之前实现财务自由。但现实是,真正能做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人。根据调查,只有13%的90后希望能在45岁前退休,真正躺平的只有5%。大多数人依旧会像我们一样,每天上班打卡,下班赶地铁,关心柴米油盐。哈佛心理学教授丹尼尔·吉尔伯特在《哈佛幸福课》中提醒我们:人的幸福常常被“错误预期”困扰,我们以为实现某个目标就会永远幸福,但事实是人的适应能力很强,很快就会回到平常心态。所以,与其纠结自己有没有提前退休的资格,不如接受“普通”的可能。正如白岩松说过:“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。”学会在普通里找到意义,就是最好的止损。

所以,这件事的重点,不是“你现在有多少钱”,而是“你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”。存款只是冰山一角,本质问题是,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掌控感。社会学家齐格蒙特·鲍曼在《流动的现代性》里说:“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中,唯一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本身。”你无法预测未来,但你能培养一种稳定的心态,一种应对变化的能力。当你明白了这一点,你就不会再被表面的数字绑架。

愿你在夜深人静时,不再为银行卡上的数字心慌,而是能从容地告诉自己:“我在路上。”愿你在职场的喧嚣里,不再被加班和内卷完全压垮,而是能留一份力量给真正的生活。愿你在一次次的存款波动里,不再焦虑,而是能看见背后更深的意义。钱是手段,安全感是目标。至于普通和平凡,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幸运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