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会休息的人,是如何度过假期的?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
国庆长假刚刚结束,你背着行李回到公司,推开办公室的门。你明明休息了七天,可坐在工位上那一刻,反而觉得身心俱疲,好像比加班一周还要累。
你心里是不是会冒出这样一句话:这假期好像白过了?
这不是假期太短的问题,而是休息方式出了问题。
真正会休息的人,假期结束后会带着轻盈和力量回到生活。而大多数人,休息之后只留下疲惫和空虚。问题的根源在于,我们以为休息是“放下”,其实休息更是一种“主动的投入”。
那么,到底怎样才算真正的休息?我们一步一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,假期的第一反应就是补觉。他们在床上赖一整天,睡到昏昏沉沉,却发现越睡越困。清华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,问“假期回来你的状态如何?”排名第一的答案就是——累。补觉没让人恢复,反而像陷入了泥沼。这背后反映的,其实就是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伊(Mihaly Csikszentmihalyi)提出的“心流”理论。真正的放松,不是被动瘫倒,而是投入到一种让人全神贯注、时间感消失的活动中。正所谓:“不懂玩的人,就像会上班的猪。”(周国平,《人与猪》随笔)
所以第一步,要明白:表面上我们在休息,实际上我们在逃避。越逃避,越无聊;越无聊,越疲惫。
那么怎么改变呢?
最直接的方法,是学会把休息当成一件“需要经营”的事。比如,你可以对自己说:“这个假期,我要读完一本书。”这句话听上去像是任务,但读书的过程本身就是心流的源泉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深度阅读比刷短视频更容易让人产生专注和满足感(契克森米哈伊,《心流:最优体验心理学》)。这就像和作者跨越时空对话,书架上放一册庄子,就像在家里多了一个可以倾谈的智者。这样的假期结束后,你的脑子会变清爽,而不是浑浑噩噩。
当然,读书只是方法之一。更智慧的方式,是把休息和身体结合起来。运动,其实是心流发生率最高的休闲活动。王石在52岁那年登顶珠峰,他说“每次登山归来,人会觉得透明一般”。这不仅仅是体力的消耗,更是心灵的舒展。经济学上有个词叫“机会成本”,意思是你花在A上的时间,就无法花在B上。假期时,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机会成本都押在“睡觉、刷剧、打游戏”,那么就错过了能真正修复身心的运动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用身体换来大脑的清醒。
如果连运动都觉得麻烦呢?那就要懂得止损。比如,有些人非要急行军式旅游,三天走十个景点,结果回来腿脚酸痛,脑子里只剩下拍照的姿势。这样的旅行,和工作没有区别,甚至比工作还累。真正的旅行应该像《湖心亭看雪》里张岱所写,“雾凇沆砀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”。他一个人坐小舟,看天地合一,这才叫“旅行”。如果你无法做到,那就索性别折腾,留在家里和家人聊聊天,至少还能补上心灵的沟通。正如苏轼所说: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”顶级的休闲,是心与心的相遇。
所以,这件事的重点,不是你有没有时间,而是你如何使用时间。英国BBC做过一项万人调查,问“最好的休息方式是什么?”结果排名第一的是——亲近大自然。你可以去山间散步,可以在夜里看一片星空。心理学的解释很简单:大自然提供了一种“低刺激高满足”的体验,它让大脑从信息过载中抽离出来,又能在安静中重新恢复能量。
你可能会问:这些方式都听起来很好,但为什么我总是懒得去做?这里的矛盾其实来自人性的惰性。社会学家齐格蒙·鲍曼在《流动的现代性》中说过:“现代人追求轻松,却因此失去了意义。”怕麻烦,是我们享受不到真正休闲的最大障碍。你想随便冲一杯速溶咖啡,可真正的茶道爱好者会净手、烫杯、温壶,一道道程序看似麻烦,却在其中体会到了仪式感。休息也是这样。只想图省事的人,往往收获的都是空虚。
所以最本质的问题不是你有没有休息,而是你愿不愿意认真对待休息。真正热爱生活的人,从不嫌麻烦。哪怕是花半小时打理一盆花,哪怕是用一整天做一顿饭,那份深度参与感,才是修复的关键。
到这里,你会发现:假期之所以让我们疲惫,不是时间太少,而是方式错误。休息的意义,不是暂时停下工作,而是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。正如阿兰·德波顿在《旅行的艺术》中说:“我们不是为了离开家而旅行,而是为了让眼睛重新看见。”
所以,请记住,真正的休息是读书,是运动,是爱好,是心灵的交流,是大自然的拥抱。它们都需要一点点麻烦,但也正是这些麻烦,让生活有了深度。
愿你下一个假期,不再抱怨“越休越累”,而是能带着轻盈回归生活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