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一定要找一个“能做好朋友”的人结婚。
2025-08-29
请你先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一个下班回到家的丈夫,第一件事不是和妻子说今天发生了什么,而是径直打开电脑,开始刷视频。妻子在一旁试探地说:“我今天有点不开心,想和你聊聊。”丈夫头也不抬:“能不能等我看完?”那一瞬间,你是不是觉得心凉?明明是最亲密的伴侣,却比不上一个屏幕。你心里会想: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不爱我了?可这不是表面上的冷淡问题,而是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——在这段关系里,你们已经不再是“朋友”。
婚姻中缺乏友谊感,就像车子少了润滑油,再华丽的外壳都迟早会卡顿。心理学研究早就指出:在婚姻里,把伴侣视为“最好的朋友”的人,更幸福,也更能长久。美国学者Lauer和Lauer在1985年研究长久婚姻的秘诀时发现,大多数夫妻都会说:“我的配偶是我最好的朋友。”换句话说,婚姻的底层逻辑,并不是激情,而是友谊。
可是现实中,很多关系之所以走向破裂,并不是缺少爱,而是缺少像朋友一样的互动。比如电影《花束般的恋爱》里,小麦和小绢一开始兴趣相投、灵魂相契,可随着人生轨迹的不同,他们慢慢失去了倾听、失去了尊重,最终分手。你看,他们并不是没爱,而是没有继续当彼此的朋友。
其实,生活里有很多人喜欢在关系里高举“爱”的名义,却忽略了“友谊”的根基。比如你会发现,有些伴侣明明同床共枕,却没有话题可聊;有些人答应你会改变,却始终没有实际行动;有些人对你的爱好和工作冷嘲热讽,完全没有朋友之间的鼓励和尊重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伴侣应答性”(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),意思是能不能感受到对方真正理解你、支持你。缺少这种应答性,婚姻就会像一潭死水。正所谓:“相敬如宾,才能相濡以沫。”
如果你正在这样的关系里,怎么办?第一种方法,就是学会支持对方即使你不完全理解的事情。美国心理学家Seltzer在2022年写过一篇文章,说最重要的不是谁对谁错,而是“我永远站在你这一边”。当伴侣说出一个你并不了解的兴趣时,你完全可以说:“我不太懂,但你能教我吗?”或者“你为什么会这么喜欢?讲给我听听。”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友谊的姿态。它既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,又能让关系更紧密。
第二种方法,是学会找到彼此的“爱的语言”。婚姻咨询师盖瑞·查普曼在《爱的五种语言》(1995)里提出:有的人通过言语表达爱,有的人通过行动,有的人靠礼物,有的人靠陪伴,有的人靠身体触碰。如果你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表达,却没理解对方的方式,那就很容易出现“我明明付出了很多,你却总觉得不够”的错位。理解对方的语言,就像朋友之间知道对方喜欢什么,避免了无效的付出。
第三种方法,是主动创造新的共同语言。社会学研究发现,共同的兴趣能极大增强关系的亲密度。Narum在2021年的文章中指出,情侣如果一起创造新的爱好,比如共同参加手工坊、一起追新的剧,甚至创造一些只有彼此懂的暗号,都会让关系更像朋友。这种“共同体体验”,会形成一种只属于你们的记忆和默契。换句话说,当爱情里的激情褪去,新的共同语言,就是你们继续走下去的黏合剂。
可是,有的人就是不愿意把伴侣当朋友。为什么?从历史看,父权社会长期让婚姻建立在“功能”而不是“友谊”之上。社会学家McKelle在2013年写过,传统婚姻里女性的功能就是生育,男性的功能就是供养。这种思维残余至今还影响着一些人,让他们觉得不需要把伴侣当朋友,只要履行“义务”就够。结果就是:两个人虽然还在一起,但心灵早已分开。
如果你发现对方根本没有把你当朋友的打算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。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在《婚姻的挑战》(1946)里说过:“真正的亲密关系,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。”如果对方不尊重你,不愿平等沟通,你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改变。止损不是失败,而是为自己保留重新寻找“能做朋友”的伴侣的机会。毕竟,婚姻不是契约,而是长期的陪伴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爱会不会消失”,而是“你们能不能继续做朋友”。爱情靠激情点燃,但婚姻靠友谊维系。心理学家Reis在2009年的研究中指出,能感受到伴侣的应答性,才是关系稳定的关键。愿你在选择伴侣时,不只是看一时的心动,而是确认:这个人能不能和你做一辈子的朋友。
正如专栏作家Landers在1982年写的那句话:“爱情是熊熊燃烧着的友谊。”愿你在婚姻里,不再因为冷漠而心凉,而是因为陪伴而安心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遇到一个不能和你做朋友的人,你会怎么选择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