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万字、107条,复盘我创业第三年对于营销、管理和生活的思考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
你在办公室里,一边盯着报表,一边手机不停震动。
群里有人催 KPI,后台数据在掉,团队里有人闹情绪。
你一瞬间有种错觉:自己像一个消防员,在各个火场之间奔波。
你心里是不是会冒出那句话——我到底是在创业,还是在被创业裹挟?
这不是简单的“方法论问题”,不是说多读两本增长学的书,就能解决的。
而是一个更本质的问题:我和我的事业之间,到底是什么关系?我和自己,又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关系?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很多创业者会陷入一个典型现象,就是不停追逐所谓的增长红利。
别人说做私域,于是赶紧拉群建号;别人说内容电商,于是赶紧拍视频;别人说资本窗口,于是疯狂融资。
最后的结果往往是——拼命折腾,数据一时冲上去,但团队疲惫,留存不住,复购没有,品牌无感。
这背后反映的,是心理学家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(2011)里提到的“系统一思维”——追求快速反应、短期刺激,却忽略了长远理性决策。
所以,许多公司看似是输在“没跟上风口”,其实是败在“只会快,不会慢”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承认现实,回到最基本的逻辑。
比如刀姐说的,品牌的第一步不是“跑流量”,而是“认清用户”。
如果你连用户是谁都没搞清楚,那再多运营都是空转。
你完全可以这样对团队说:“我们不再用20-35岁女性这种泛化描述,我们要把用户想象成一个真实的人,她的场景是什么,她的需求点是什么,她今天晚上在干嘛。”
这样既能让团队拉平认知,又能在混乱里找到锚点。
第二种方法,是升维思考。
不要只盯着战术层面,而要去理解商业的本质。
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在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(1905)里提到:现代资本主义的精神,本质上是一种责任伦理,是人对使命和价值的承诺。
换句话说,商业不只是“我能做什么”,而是“社会需要什么”。
刀姐说,她在第三年最大的转变,就是从“我能所以我必须”变成了“我必须所以我能”。
这背后是一种利他逻辑。你会发现,当你从“利己”切换到“利他”,很多焦虑会消解,很多选择会清晰。
因为你不再是为了证明自己,而是为了服务别人。
第三种方法,是止损。
如果一个策略本身已经走到死胡同,就要果断停下来。
比如有的公司死磕某个赛道,拼命卷流量,最后发现不但烧光了钱,还拖垮了团队。
这时候,与其纠结“再坚持一下”,不如承认现实,换赛道,或者干脆收缩。
正如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(2012)里说的:“人真正的强大,不在于永远不被打碎,而在于即便被打碎,也能在碎片里重生。”
止损不是失败,而是为下一次机会留存弹药。
所以,你会发现,创业的真正挑战,不是营销的技巧,也不是管理的制度。
而是一个更深层的矛盾:你如何和不确定性相处,你如何和自己相处。
心理学家阿德勒在《被讨厌的勇气》(2013)里说过:“人所有的烦恼,归根结底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。”
放在创业语境下,就是所有的焦虑,归根结底都是关系问题——我和团队的关系,我和用户的关系,我和世界的关系,最重要的,我和自己的关系。
你可能会问,这些道理听起来都对,但具体怎么落地?
我想分享几个真实案例。
比如鸿星尔克,当年因为一句“国货之光”突然爆红,销量暴涨,舆论铺天盖地。
但如果只停留在流量层面,它很快会掉下去。
所以他们做了一个更聪明的选择,把这次热度当作一次品牌再生的机会,转型公益、加深产品研发,慢慢走向长期主义。
这就是“顺势而为”的典型做法。
再比如奈飞的故事。奈飞一开始只是一个寄 DVD 的小公司,面对百视达的压力差点死掉。
但奈飞 CEO 里德·哈斯廷斯没有死磕旧模式,而是果断止损,转向流媒体,后来又投入原创内容。
正是这个止损,才造就了今天的奈飞。
所以创业者要学会的,不只是冲,而是收;不只是加速,而是换挡。
说到个人层面,其实也一样。
刀姐提到,她在这一年变成了新妈妈。
这不是一个身份的附加,而是一次彻底的自我重塑。
你会发现,当你身份切换的时候,你对事业的看法也会改变。
原来你觉得创业就是一切,现在你会意识到,创业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。
这时候,所谓“管理的智慧”,其实就是生活的智慧。
你能在喧嚣里留白,你能在忙碌里停顿,你能在角色之间切换。
这才是最难的修炼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怎么把营销做好”,也不是“怎么把管理做好”。
而是一个更本质的问题:你是否能找到和世界、和自己的那份和解。
正如托尔斯泰在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里说的:“人不是为了幸福而生,而是为了意义而生。”
创业、管理、生活,最终都在寻找意义。
愿你在喧嚣的职场和焦虑的创业路上,不再只是追风口,不再只是和自己较劲。
而是能慢下来,看清楚,世界需要什么,你能带来什么,你到底想成为怎样的自己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遇到那个混乱不堪的时刻,你会选择继续扑火,还是选择建造一座灯塔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