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国庆假期能做的7件小事
2025-08-29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
国庆假期刚开始,你兴冲冲写了一份计划:要去旅行、要补觉、要看书、要健身,还要把堆积已久的心愿清单完成一半。可七天过去,真正完成的,可能只有“刷了两部剧”和“睡到中午”。

你是不是也会觉得沮丧?假期好像比上班还要空虚。

这不是你没有执行力的问题,而是假期的本质被我们误解了。

很多人把假期当成逃避的出口,却忘了它真正的价值在于重建节奏,让自己重新找回掌控感。

那么,假期该怎么过才不算浪费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人习惯在假期“放纵式补偿”。他们平时在工作里压抑太久,于是趁假期报复性地睡觉、打游戏、追剧,最后换来的不是休息,而是倦怠。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研究,被称为“享乐适应”(hedonic adaptation):人的快乐很容易消退,如果刺激单一、缺乏节奏,大脑就会迅速麻木。你以为自己在享受,其实只是在消耗。正所谓:“没有比刚刚度过假期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。”(埃尔伯特,《名人名言集》)

所以第一步,要明白假期不是奖励,而是校准。不是任性放纵,而是重新找回节奏的契机。

那我们该怎么做呢?

最简单的方式,就是给假期加一点“小目标”。比如翻开一本压在书架上很久的书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今天我只读十页。”这种目标看似轻松,却能让你获得一种完成感。心理学家特蕾莎·阿马比尔(Teresa Amabile)在《进步原则》里提到,人类的动机往往来自于微小的进步。当你每天都能划掉一个小目标,你的大脑会自然分泌多巴胺,这种化学物质能增强积极情绪,让你更容易保持活力。

你会发现,读书不是负担,而是一种仪式。你翻开书页的时候,就像推开一扇门,和另一个时空的作者对话。正如木心所说:“读书是最低成本的社交。”你读到鲁迅,鲁迅就住进了你的精神世界;你翻到尼采,尼采就和你并肩而行。这样过假期,你的心灵会被点亮,而不是被消耗。

当然,书本之外,和人建立联系同样重要。第二种方法,就是主动和陌生人交谈。听上去很简单,但对很多人来说,比登山还难。我们习惯躲在舒适区,以为安全,其实只是孤立。社会学家马克·格兰诺维特(Mark Granovetter)在《弱联系的力量》中提出:弱关系在信息传播、机会获取上,比强关系更有价值。换句话说,你和陌生人随意聊的几句,可能比你和老朋友的寒暄更能带来新的可能。

假期的时候,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今天我要和一个陌生人说句话。”比如在咖啡馆里问服务员一句推荐,或者在社交平台给喜欢的作者留言。看似微不足道,却会悄悄改变你和世界的连接方式。你会惊讶地发现,自己并没有那么孤立,而是和这个世界紧紧相连。

第三种方式,是写下自己的经验总结。很多人以为只有专家才有资格写经验,但事实上,你的独特经历,本身就是一份知识。心理学上有个“生成效应”(generation effect):当你把知识转化为输出,你对它的掌握度会显著提升。比如你写下一次旅行的收获,写下一本书的心得,写下一次小成功背后的细节,这些都能成为你的“知识晶体”。它们像灯塔一样,照亮你已经走过的路,也提醒你未来该怎么走。

如果你愿意更进一步,可以选择在假期里学一个动手的小技能。哪怕是换个灯泡,做一道菜,折一个纸鹤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动手活动能显著提升大脑奖赏系统的活跃度,因为它让你在短时间里获得明确的反馈。你会发现,那一刻你不是在浪费时间,而是在创造。正如哲学家阿伦特在《人的条件》中所说:“劳动让人维持,工作让人存在,行动让人自由。”动手,就是最小的行动,它能让你重新感受到自己对生活的掌控。

当然,假期也不仅仅是玩乐。第五天的时候,不妨整理一下笔记和知识框架。我们都有一个习惯:收藏一堆文章,却从来不看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,信息过载会导致大脑的执行功能下降,人会变得焦虑而低效。解决方法不是强迫自己全部消化,而是整理出框架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今天我只整理一类资料。”哪怕是把零散的想法集中到一个文件夹里,这本身就是价值。知识管理不在于量,而在于结构。

到了假期的第六天,就该把目光投向未来。你可以花一两个小时审视自己的目标和阶段性成果。心理学家卡尔·纽波特在《深度工作》中强调:高质量的产出来自于明确的目标和深度专注。如果你能在假期里给未来三个月画一个大概的地图,你的心里就会更安定。因为目标感是抗击焦虑的最好武器。

最后一天,不妨把重要的事放到手边。拖延症的本质不是懒,而是启动成本太高。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·塞勒在《助推》中提出,“环境设计”可以极大降低人的行为阻力。比如你想多读书,就把书放在床头而不是书架;你想早起运动,就把跑鞋放在门口。环境替你做了选择,你自然更容易开始。

说到这里,你会发现:假期能做的小事很多,但它们背后的逻辑只有一个——不是逃避,而是重建。假期不是让你麻醉自己,而是让你找回力量。正如阿兰·德波顿在《旅行的艺术》里说:“我们不是为了离开家而旅行,而是为了让眼睛重新看见。”

所以,假期真正的重点,不是时间有多少,而是你愿不愿意认真使用。

愿你在假期里,不再感到空虚,而是用一件件小事,把自己和世界重新连接起来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