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如果痛苦无法避免,那我们该如何面对?
2025-08-29

请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:凌晨两点,你躺在床上,眼睛瞪得大大的,翻来覆去睡不着。白天的工作被批评了,客户的单子黄了,恋人还在微信里冷冷丢下一句“我觉得我们不合适”。你盯着天花板,心里反复念叨一句话:为什么所有的痛苦都赶在一起?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?想要逃开,想假装没发生,可是痛苦偏偏像影子一样,挥不走,甩不开。你以为这是“不走运”的表面问题,但其实,这是“人生无法回避痛苦”的本质问题。那么,我们到底该怎么面对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假装无事发生。比如,工资没涨,就安慰自己“公司大环境不好”;感情破裂,就告诉别人“我本来就不在乎”;身体亚健康,却偏偏说“年轻人嘛扛得住”。心理学里有个词,叫做“防御机制”,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。他说,人类会本能地选择压抑、否认、合理化,以此逃避真实的痛苦。但问题是,逃避不等于解决。你今天躲过的痛,明天会用更狠的方式出现。正所谓: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。”痛苦不是敌人,它只是提醒我们:真相在那里。

那我们该怎么办?第一种方法,就是学会选择主动的痛苦。美国心理学家凯利·麦格尼格尔在《自控力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自律并非与快乐对立,它只是延迟了满足。”意思是,你愿意在当下吃学习的苦,吃健身的苦,吃坚持的苦,将来就能换来真正的自由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宁愿今天在跑步机上大汗淋漓,也不想十年后在病床上插满管子。”短期痛苦和长期痛苦,你总要选一个。你今天多走一步,未来就能少绕一弯。

第二种方法,是把痛苦转化成意义。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里讲过,他在纳粹集中营时,随时可能死去,但他依旧坚信:人类可以承受任何痛苦,只要找到其中的意义。换句话说,你要问自己:“这段痛苦能教会我什么?它是不是让我变得更坚韧?是不是让我更明白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?”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认知重构”,意思是我们无法改变痛苦的发生,但可以改变我们对痛苦的理解。比如失恋,你可以陷入自怜,也可以反过来思考:“这段关系让我学会如何更好地爱人,也让我明白了我真正需要什么。”当痛苦有了意义,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折磨,而是成长的土壤。

第三种方法,则是建立抗痛苦的能力,也就是心理学里说的“心理弹性”(resilience)。美国心理学家安妮·马斯顿研究过那些在贫困、创伤中成长的孩子,她发现,有些人能从逆境中反弹回来,甚至活得更精彩。关键不在于他们是否遭遇痛苦,而在于他们是否有弹性去承受。你完全可以训练这种能力,比如写日记复盘,让大脑更快从情绪中走出来;比如寻找支持系统,和朋友、导师、家人聊一聊,不要让自己独自硬扛。因为孤立无援时的小痛,很可能演变成无法挽回的大痛。而分享和支持,可以让痛苦减半。

但如果对方根本没有打算伸出援手呢?如果环境根本不给你缓冲的余地呢?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。英国作家阿兰·德波顿在《人生学校》里说:“成熟的标志之一,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。”有些痛苦你注定改变不了,比如亲人的离世,比如行业的衰落,比如一段关系的终结。在这种时候,死磕只会让自己掉入更深的泥潭。你能做的,就是承认现实,接受失去,允许自己悲伤,但也要果断止损,给人生腾出新的空间。别忘了,放下不是失败,而是智慧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痛苦怎么消失”,而是“我们如何与痛苦共处”。痛苦不是惩罚,而是成长的必修课。就像《圣经》里说的:“患难生忍耐,忍耐生老练,老练生盼望。”愿你在面对痛苦时,不再只是咒骂和逃避,而是能够用智慧去选择,用勇气去承受,用信念去转化。愿你的人生,因为懂得与痛苦共舞,而变得更宽阔、更自由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痛苦不可避免,你愿意选择哪一种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