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李佳琦,我希望你好
2025-08-29

请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。
你刷着手机,看到一个熟悉的人——李佳琦,沉寂了百天后重新出现在直播间。
弹幕依旧刷得飞快,货品照样秒空,但你心里莫名有种安定感。
你是不是也会在那一刻想:在这个谁都可能突然消失的年代,有人还能回来,真好。

这不是单纯的“追星心理”,更不是“消费情绪”的快感。
而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当世界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,我们到底怎样去对待他人、怎样去对待自己?
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你会发现,生活中总有人喜欢盯着别人的错误不放。
公众人物尤其如此。李佳琦也曾翻车:直播说错话,被批;带货锅粘底,被质疑;突然停播,被无数人议论。
但他再次出现时,依然有人为他鼓掌。
这背后反映的,正是社会心理学中的“标签效应”——人一旦被贴上负面标签,就很难翻身。但人们依然愿意宽容,是因为在心底,我们渴望别人能好。
正所谓: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;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(《左传》)。

如果换一种方式理解,这其实是一种“投射效应”。
心理学家荣格在《人及其象征》(1964)里写道,人们常常会把自己未被满足的希望,投射到别人身上。
当我们希望李佳琦好,本质上是希望自己也能在犯错后被理解、被接纳。
所以你看似是在为别人祈愿,实际上是在给自己一条出路。

那遇到这样的情况,第一种方法,就是在表达时带上一句真诚的祝福。
比如,当你看到朋友生意失败、心情低落,你可以简单地说:“我希望你好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很普通,却能在无形中减轻对方的孤立感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,社交支持感是个体抵御压力最重要的心理资源(Cohen & Wills, 1985, 《Psychological Bulletin》)。
换句话说,你的善意,就是别人继续坚持下去的力量。
你完全可以想象,那些被一句“希望你好”温柔托住的人,心里会涌起怎样的暖流。

第二种方法,是换个维度去思考:不要因为别人比你好,就吝啬希望。
刘娜在文章里写到,她希望章泽天好,也希望比她幸运百倍的老同学好。
这看似矛盾,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宽容。
社会学家皮埃尔·布迪厄在《区隔:判断力的社会批判》(1979)里提出过“社会比较”的概念,人们常常通过比较来确认自我价值。
如果你陷在比较中,就容易生出嫉妒;但如果你能跳出比较,就能生出善意。
换句话说,不管对方拥有多少,你依然可以真心地希望她好。因为她的好,不会夺走你的好。

第三种方法,是学会止损。
有时候你表达善意,却收获的是攻击。
比如刘娜的朋友,不但不同意她的观点,还在文章下留言挖苦、在人际关系中发泄怒火。
这种情况很常见,互联网舆论场上,戾气和怨气常常裹挟着人心。
这时候,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学会“止损”。
正如斯多葛哲学家马可·奥勒留在《沉思录》里写道:“如果有人做错了事,那是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对的。如果你知道,就应该教他,而不是恨他。”
但如果对方无意理解,你就要及时放手。
因为你无法让所有人都变好,但你可以不让自己变坏。

所以你会发现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李佳琦复不复出,不是章泽天生不生孩子,不是二舅故事反不反转。
而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,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发自内心地说一句——“希望你好”。

这句话看似简单,却暗合了心理学上的“积极情绪拓展理论”。
心理学家芭芭拉·弗雷德里克森(Barbara Fredrickson, 2001, 《American Psychologist》)提出,积极情绪能拓展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,帮助我们在逆境中建立心理韧性。
当你希望别人好,你的内心其实也被柔软和积极填满,这让你更有力量去面对生活的不确定。

举个更生活化的例子。
疫情三年,很多家庭都经历了动荡。
原本嫌弃丈夫太普通,嫌弃孩子太咸鱼的人,慢慢变得心怀感激。
因为当失去变成常态,能陪伴在身边的人,就是最大的好。
这种转变不是妥协,而是一种成熟。
当你放下了对“完美”的执念,就更能体会到“平凡的好”。
这与法国哲学家加缪在《西西弗的神话》里的观点不谋而合:“真正的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识到生活荒谬之后,依然热爱生活。”

再看看更宏观的社会层面。
当我们希望那些“二舅”好,希望“有铁和贵英”好,希望那些小店、小贩好,本质上是希望这个社会好。
社会学研究发现,一个社会是否具有韧性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之间的互助和善意(Putnam, 《独自打保龄》, 2000)。
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说一句“希望你好”,其实就是在为公共信任注入能量。
而公共信任,正是社会能走出危机的关键。

所以,真正的难题不是“别人配不配好”,而是“你能不能希望别人好”。
因为当你愿意的时候,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变得柔软而坚韧。
而当一个内心没有恨的人越来越多,这个社会的恶意就会越来越少。

最后,让我们回到开头的场景。
李佳琦重新出现在直播间。
你可能不买东西,也可能从没关注过他。
但你心里会忍不住说一句:“希望你好。”
其实你说的并不只是他,而是对所有在困境中挣扎的人,对所有平凡又渴望继续生活下去的人。
更是对你自己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名人的复出,不是故事的真假,而是我们是否还能保有那份善意。
正如托尔斯泰在《复活》里写道:“人类的一切真正进步,都源于心灵的善。”
愿你在复杂的人世间,不再陷于戾气和比较,而是能轻轻地说一句:“希望你好。”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明天你遇到那个让你愤怒的人,你会选择继续恨他,还是尝试对他说一句“希望你好”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