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十个建议,能帮助你改变性格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某个周末的晚上,你和朋友们聚在一起,其中有个人总是能自如地和陌生人聊天,气氛都被他带动起来。而你坐在角落里,想插句话,又怕冷场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,为什么性格差这么多?是不是性格决定了命运,我天生就是这样的?这不是表面上的“我性格内向”的问题,而是本质上的“性格真的能改变吗”。如果性格就是命运,那我们岂不是早就被写好了剧本?但真相是,性格并不是一块铁板,科学已经证明它可以被打磨,被塑造,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彻底改变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人会说:“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。”这句话听上去很有道理,可心理学研究恰好给出了另一种答案。苏黎世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长达数年的实验里发现,人完全有可能通过反复练习新行为,逐渐改变性格特质(来源: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》, 2015)。换句话说,性格不是命运,它更像一块雕塑,你愿意动手,它就能慢慢成型。正如赫拉克利特说过的那句话:“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。”但很多人没读懂后半句——命运在于性格,而性格在于选择。
比如,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她的经典著作《Mindset》(《终身成长》中文版)中提出“成长型思维模式”。她发现,那些坚信能力和性格可以改变的人,更愿意去尝试,最终确实更容易成长。相反,那些觉得“我就这样了”的人,往往停在原地。也就是说,信念本身,就能决定你能否开始改变。
那该怎么办呢?第一种方法很朴素,但很有效,就是把目标具体化。很多人说“我要变得更外向”,这句话太空泛了,你根本无从下手。但如果你换一种表达:“我每天至少和一位陌生人聊一分钟”,那就完全不一样了。就像跑步,你说“我打算锻炼”,听上去很好,但永远停在想象里。如果你说“我每周二晚上跑三公里”,那就是一个具体行动。心理学上有个“如果-那么”计划(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),研究表明这种明确设定能大幅提高坚持的概率(Gollwitzer, 1999)。你完全可以和自己说:“如果我在电梯遇到同事,那么我就主动说一句‘今天过得怎么样?’”这样,外向就不是抽象的词,而是你每天在练习的小动作。
第二种方法,是升维思考,把性格改变和更大的使命绑定起来。为什么有的人能坚持改变,而有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?差别就在动机。比如苏黎世大学的一项实验发现,那些为了成为更好的父母而努力改变性格的人,成功率远高于仅仅想“改一改自己”的人(来源:《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》, 2018)。这背后对应的,是社会学里说的“角色认同”。当你把“我是个外向的人”嵌入到“我是一个能给孩子树立榜样的父亲”这种更大的身份里,改变就更容易坚持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问自己:“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”而不是仅仅停在“我想改掉一个坏习惯”。
第三种方法,则是建立支持系统。一个人独自改性格,成功率很低。心理学家杰弗里·科特勒在《改变》一书中写道,改变自我最可靠的预测指标之一,就是你得到多少外界支持。想一想,你大部分时间和谁在一起?他们是鼓励你成长的人,还是拉你回到原点的人?如果你想变得更自律,却天天和一群只知道熬夜打游戏的朋友混在一起,难度可想而知。相反,如果你加入一个跑步社群,或者和几个同样想提高表达能力的人互相打卡,性格改变就会事半功倍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干预都强调“社会支持”的原因。
当然,我们也得承认,性格改变并不容易。研究表明,性格改变往往容易开始,却难以坚持(Hudson & Fraley, 2015)。很多人一开始信心满满,设定了宏大的目标,但一遇到挫折就放弃。比如你想变得更耐心,结果一天被堵车折磨到崩溃,就觉得“我改不了”。这个时候,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善待自己。心理学家克里斯汀·内夫在《Self-Compassion》中提出“自我慈悲”的概念,强调与其一味苛责自己,不如把自己当作朋友一样安慰。善待自己的人,比动辄责怪自己的人,更容易坚持长期改变。
如果你发现,改变走到一半卡住了,最好的方式其实是止损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不要指望在原有环境里轻易突破。比如你想培养更积极的性格,但你所处的工作环境每天都是抱怨和消耗,那你可能需要换个环境。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“路径依赖”,你一旦在某种模式下停留太久,就很难挣脱。正如尼采在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里提醒的:“当你凝视深渊时,深渊也在凝视你。”如果外部环境已经成了深渊,你唯一能做的,就是转身离开。
所以,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我是不是天生就这样”,而是“我有没有勇气和方法去改变”。研究已经明确告诉我们:性格大约50%来自基因,但剩下的50%来自环境和选择(Bouchard, 1990, 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)。也就是说,你的人生,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。正如苏格拉底说过的一句话:“认识你自己。”认识自己,并不意味着停留在“我就是这样”,而是要看清自己在哪些地方可以改变,在哪些地方必须改变。
愿你不再困在“性格决定命运”的幻觉里,而是勇敢地去重塑自己的性格。愿你在一次次小小的行动里,积累出真正的大改变。愿你终有一天,成为那个你自己都想成为的人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