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兴:想起来全是问题,做起来才有答案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凌晨两点,你盯着电脑屏幕,手边放着一份创业计划书。你改了又改,删了又删,脑子里全是“如果失败怎么办”“投资人会不会拒绝”“竞争对手是不是更强”。结果一夜过去,PPT还是没定稿。你是不是很熟悉这种感觉?想起来全是问题,做起来却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。这不是表面上的拖延问题,而是本质上的行动困境。
王兴说过:“想起来全是问题,做起来才有答案。”这句话看似简单,却击中了太多人被困在原地的真相。我们常常在脑子里制造了无数障碍,结果被自己的想象吓退。可一旦开始行动,很多问题要么不存在,要么自然会在做的过程中得到解答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行动偏差”(action bias),研究发现,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时更容易焦虑,而缓解焦虑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取行动。正如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艾米·卡迪在《存在感》(Presence, 2015)中写道:“你不能先等到自信才去做,而是先做了,才会慢慢变得自信。”
其实,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在心里盘算无数可能,却始终不愿意开始。比如朋友跟你说:“我准备学英语。”一年后再问他,还是在说准备。他的问题不是不会学,而是被“完美开端”的想象卡住了。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·厄廷根(Gabriele Oettingen)在研究里提出过一个“幻想-现实差距”效应:光靠幻想成功会削弱行动力,只有把幻想与现实障碍结合起来思考,才会真正推动行动。正所谓: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你若一直站在原点,地图再清晰也到不了终点。
那该怎么办呢?第一步,就是把大问题拆解成小动作。王兴曾说过:“如果每天前进30公里,一辈子能走一百万公里。”道理很简单:不要想着一下子搞定所有,只要今天能完成一个小目标,你就已经在路上了。比如你想写一本书,不要想着十万字,而是今天先写五百字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先写一段,管它好不好。”这样既降低了行动门槛,又能在小小的进展中积累成就感。心理学家特雷莎·阿马比尔(Teresa Amabile)的研究表明,哪怕是微小的进步,都会显著提升人的动力和幸福感。
第二步,是学会在不确定中前行。王兴说过:“人生就像走钢丝,往前不容易,但倒退或停下观望更危险。”我们总想等到条件成熟再开始,但现实是,条件永远不会完美。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“机会成本”,等得越久,失去的机会越多。换句话说,迟疑本身就是一种损失。你要学会对自己说:“我现在就试一试,边走边改。”就像硅谷流行的一句话:“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”(完成比完美更重要)。在快速变化的时代,速度往往比完美更有价值。
第三步,则是更高层次的认知转变——把问题当作机会。王兴说:“公司的问题,就是员工的机会;社会的问题,就是企业的机会。”这背后,其实是一种成长型思维(growth mindset)。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(Carol Dweck)在《终身成长》中指出,固定型思维的人把问题看作威胁,成长型思维的人把问题看作养料。换句话说,你遇到的每一个难题,都可能是你成长的契机。你可以选择说:“为什么是我?”也可以选择说:“幸好是我。”这种心态的差别,决定了你能不能从问题里提炼答案。
可如果你发现对方根本没打算行动呢?比如有些人总是说要创业,但十年过去还在原地。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。正如纳西姆·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(2012)里说的:“真正的智慧不是预测未来,而是知道何时离场。”如果环境和人都在持续消耗你,甚至你自己都不愿迈出那一步,那就果断停掉,不要再自欺欺人。因为拖延的代价,比失败更大。失败至少有经验,拖延只会让你失去时间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你有没有想清楚”,而是“你有没有开始做”。正如王兴那句话:“想起来全是问题,做起来才有答案。”答案不会出现在纸上,也不会出现在你的幻想里,它藏在行动的背后。愿你在每一次犹豫时,都能勇敢迈出一步,不再被困在原地。正如托尔斯泰说过的:“真正的力量,不在于等待,而在于行动。”愿你在生活和工作里,不再被问题吓倒,而是因为行动收获答案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今天你脑子里正卡着一个反复犹豫的问题,你会选择继续想,还是先做再说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