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雷军:商业长期成功,必须找到那些不需管理的人
2025-08-29
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你刚接手一个团队,满心期待想要干一番成绩。可没多久,你发现有人每天需要盯着,不催不动;有人表面答应,暗地里拖延;有人在例会上滔滔不绝,真正干活却一塌糊涂。你累得像陀螺,整天不是在“管人”,就是在“收拾烂摊子”。你是不是也觉得,问题出在管理技巧不够?可这不是表面问题,而是本质问题。真正决定团队成败的,不是你如何管理人,而是你找到的,是不是那些“不需要管理的人”。这句话听起来扎心,但却是商业世界的硬逻辑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人喜欢把企业失败归因于管理。比如说领导缺乏执行力,流程设计不合理,激励机制不到位。但研究发现,管理只是后端,真正的决定因素是前端的人选。社会学里有一个概念叫“马太效应”,源自《新约圣经·马太福音》:“凡有的,还要加给他,叫他多余;没有的,连他所有的,也要夺去。”在企业里,放在管理上,就是“优秀的人会越做越好,糟糕的人会让团队陷入泥潭”。正所谓:“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。”最好的管理,不是天天盯着人做事,而是找到那些根本无需管理的人。
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,就是在起点上把关。雷军曾经说过:“小米创办的第一年,80%的时间都在找人。”他宁愿一个岗位空着,也要把精力花在面试和谈判上。为了请来硬件负责人,他前前后后聊了三个月,见了十七八次,直到确定对方真的认同小米的愿景。你完全可以想象,当一个人加入时已经带着使命感和责任心,你几乎不用盯,他自然会拼尽全力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高责任心的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,依旧能保持执行力(Costa & McCrae, 1992《人格五大特质模型》)。换句话说,与其苦思冥想怎么管人,不如一开始就选那些自我驱动的人。

第二种方法,是营造环境,让对的人更自由。雷军把小米的组织打造成极端扁平化,没有KPI,没有繁琐流程。初期大家甚至都叫工程师,没有头衔之争。为什么?因为头衔带来的权力游戏,往往毁掉团队氛围。社会学家埃利奥特·雅克在《公司:一种社会发明》中指出,层级越多,沟通成本越高,创新效率越低。小米的做法,是让团队保持“游击队”模式——小团队,快反应,人人平等。这样的机制下,自驱动的人不需要被管,而是能在最短时间里把想法落实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少管,让环境替你管。

第三种方法,则是升维思考,把“找人”变成“找价值观”。雷军曾经拒绝过一位资历完美的候选人,对方能把900万美金的业务做成2亿,但他说“不行”。为什么?因为那个人自称能把稻草变成金条,而小米的价值观是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。这背后其实是文化契合的问题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组织认同”(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),意思是员工是否认同企业价值观,会直接影响他的投入程度和忠诚度(Ashforth & Mael, 1989)。一个不认同你价值观的人,就算能力再强,也可能成为团队的隐形炸弹。所以,真正的高手不是只看能力,而是更看价值观。

但如果对方根本不具备这些特质呢?那最好的方式,就是果断止损。稻盛和夫在《活法》中说过:“与其花大力气去改造一个人,不如用同样的力气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人。”企业不是学校,不能指望把一个懒散的人培养成自驱型人才。更重要的是,你花大量时间在“劣币”身上,会打击“良币”的积极性。美国管理学家吉姆·柯林斯在《从优秀到卓越》里强调:“先人后事,把合适的人请上车,把不合适的人请下车。”这不是冷酷,而是负责。因为管理的本质,是为大多数愿意拼的人创造环境,而不是无限度地包容懒散和拖延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管理水平够不够高”,而是“你找的人到底是不是不需要管理的人”。如果找对了人,你自然不必焦虑流程和制度;如果找错了人,你再精细的管理,都是徒劳。正如德鲁克所说:“管理的本质是放大人的长处,而不是纠缠于短处。”愿你在搭建团队或合作时,不再疲于奔命,不再困于管控,而是能慧眼识人,把时间放在真正值得的人身上。因为当你找到那些无需管理的人,你就已经站在长期成功的门口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