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方甄选,到底有没有在真的助农?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在直播间里看着董宇辉,一边聊诗词歌赋,一边掰开一根玉米,笑着说:“这是农民朋友辛苦种出来的,好吃到流泪。”你心里是不是也觉得,自己买的不仅是玉米,而是一份对农民的支持?可过两天,网络上忽然有人质疑:这玉米批发价七毛,直播间卖六块,这是助农吗,还是割韭菜?你一时心里也乱了,不知道该信谁。这不是表面上的价格争议,而是背后更深的一个问题:商业和公益能不能真正统一?那么,到底该怎么看待这件事?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人习惯把价格当作善意的唯一衡量标准。比如有人说:“既然是助农,就该让利给消费者。”但现实是,农产品从地里到餐桌,中间环节复杂到超乎想象。按照供应链研究,农产品至少要经过五到八次搬运,每一个环节都有成本。经济学上称之为“交易成本”(Transaction Costs,科斯《企业的性质》)。这背后反映的,其实是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:帮助农民不等于压低销售价,而是让他们的产品有人买,有稳定的销路。正所谓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。”只有先解决“卖得出去”的生存问题,农民才有余力去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厘清“传递价值”的逻辑。你完全可以这样理解:东方甄选并不是靠“压榨差价”赚钱,而是通过直播缩短了原本冗长的渠道,让玉米更快从地里进了你的厨房。你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买的不只是玉米,而是一个高效的流通环节。”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,又满足了消费者对“产地直供”的需求。201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就指出,发展中国家农业损耗率超过30%,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产量不足,而是流通效率低。换句话说,只要把“传递”的问题解决掉,就是对农民实实在在的帮助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高层次的思考——“创造价值”的升级。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“马斯洛需求层次”,底层是生存,往上才是成长。助农也是一样:第一步是帮他们把产品卖出去,第二步则是帮他们提高生产效率。比如,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型农场早已实现机械化,一台收割机一天可以收几百亩地。而中国大多数农田,依然是分散的小块,机械化利用率低,生产效率偏低。俞敏洪就提出过,未来东方甄选要做的不仅是卖货,而是创立农业科技公司,用科技去提升亩产,让农民赚到更稳定、更可持续的钱。换句话说,真正的助农,不仅仅是帮忙卖,而是帮他们“种得更好”。
第三种方法,则是一个止损性的选择——区分“情怀消费”和“可持续商业”。如果有些人觉得“买贵了就是被骗”,那其实说明他并不认同“助农溢价”的逻辑。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坦然承认:直播带货不是慈善,而是商业。慈善可以救急,但不能救穷。要真正改变农民命运,必须靠市场化的力量,让他们的劳动变得有价值。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·森在《以自由看待发展》中说的:“真正的发展,是让人拥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。”如果农民依然只能依赖外界补贴和捐助,那他们的自由永远有限。只有通过商业化的模式,让农产品进入更大市场,才可能实现持久的改善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玉米到底七毛还是六块,而是东方甄选有没有在推动一个更高效、更可持续的农业体系。正如王兴说过的一句话:“公司的问题,就是社会的机会。”助农并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要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里找到效率提升的机会。愿你在看待这类争议时,不再只盯着表面的价格,而是看到背后的逻辑——农民能不能因为这个模式获得更长期的收益,消费者能不能因为这个模式买得更放心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下次你在直播间看到一根六块钱的玉米,你会只盯着价格,还是会去想:这背后有没有让农民真正多赚一块钱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