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年入74亿公司CEO分享:创业6年,我犯过的3个常识性错误和2个高级错误
2025-08-29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一个年轻的创业者,带着理想、带着一群兄弟,熬夜写代码、拼命做产品,结果竟然一炮而红,第一款产品就冲进了市场榜首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:厉害啊,这家公司要飞黄腾达了吧?但几年后,你却发现他们跌跌撞撞,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。原来,这不是表面上的“运气问题”,而是本质上的“认知错误”。创业的残酷就在于,你可能一开始赢得很轻松,但迟早要为当初的无知付出代价。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创业者喜欢喊口号,说“我不看竞争对手,只关注用户”。比如贝索斯说“竞争对手不会给你钱”,张小龙说“我们落后是因为不懂用户,不是因为不懂对手”。听上去对极了。但真相是,完全不看竞争对手,其实是一种鸵鸟心态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选择性注意”(Broadbent, 1958),意思是我们总倾向于过滤掉不想看的信息,而这种过滤往往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。莉莉丝的王信文就说,自己做出《刀塔传奇》后,从来不看友商的产品,直到有一天随手下载几个,才发现对手在画面和玩法上的进化早已甩自己几条街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用户的投票往往通过竞争对手的产品体现出来。如果你视而不见,那本质上是拒绝和现实对话。正所谓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
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老老实实建立情报机制。你完全可以像亚马逊一样,设立“竞争情报组”,买遍友商的产品,从用户视角体验他们的流程,然后反推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。你甚至可以在团队内部倡导一句话:“别人比我们好的地方,不是耻辱,而是教材。”这样既能让团队保持警惕,又能让公司不至于陷入闭门造车。管理学大师迈克尔·波特在《竞争战略》中说过:“企业的本质就是竞争。”拒绝看竞争对手,最后伤到的一定是自己。

第二种方法,则是升维思考,尤其是在用人上。创业公司最常见的毛病,就是觉得身边的老战友最可靠,于是所有新业务都交给熟人去做。结果呢?业务要么慢吞吞推进,要么走了很多弯路。社会学研究告诉我们,人在陌生领域往往低估难度,高估学习速度(Kahneman, 《思考,快与慢》)。换句话说,CEO容易过分迷信“学习能力”,而低估了“经验的价值”。这就是为什么王信文说,自己早期不愿花大力气招有经验的外部人才,结果导致很多业务方向走弯路。最好的做法是什么?在新领域,先找到真正懂行的“全局型负责人”,而不是指望一个从零学习的老部下去“摸索”。因为创业不是学校,时间是最贵的成本。

第三种方法,就是学会止损,尤其是在错误的管理观念上。很多创业者早期靠兄弟情义、靠拼命干活,把第一个产品做出来,于是就误以为“管理不重要”。结果团队从几十人到几百人,整个公司乱成一团。王信文说,他甚至拒绝绩效考核,因为自己在腾讯时就是绩效制度的受害者。但后来同事们都反对,大家需要明确的反馈和成长路径,否则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。心理学家道格拉斯·麦格雷戈在《企业的人性面》中提出过X理论和Y理论:你如何看待人性,就会塑造怎样的管理制度。管理不是为了束缚,而是为了给人边界和激励。拒绝管理,本质上是CEO的逃避。真正聪明的做法,是承认自己没有经验,老老实实向大公司学习。

当然,常识性错误之外,还有更高级的错误。比如把KPI当作万能武器,结果团队短期目标完成了,但长期用户体验被透支了。比如过度追求“创新”和“差异化”,结果做出一堆自嗨的产品,却没人愿意买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创新偏差”(Innovation Bias),意思是人们往往高估新奇的价值,而低估稳定改进的意义。锤子手机就是典型案例:无限屏、TNT操作系统很“创新”,但用户要的其实只是更好的拍照和更稳定的系统。创业的本质,不是“我多牛”,而是“别人愿不愿意买单”。

如果发现自己陷入了“创新陷阱”,那就必须果断止损。正如彼得·德鲁克在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》中说过:“创新的本质不是追求与众不同,而是让价值创造变得更好。”换句话说,差异化只有一种是对的,那就是用户定位的差异化。如果别人做年轻人市场,那你去做老年人市场;别人做欧美市场,那你专攻东南亚。除此之外,所有只为标新立异的“差异化”,最终都会变成“自我感动”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创业者会不会犯错,而是能不能承认错误、调整错误。常识性的错,要靠敬畏;高级的错,要靠反思。正如尼采说过:“谁终将声震人间,必长久深自缄默。”创业不是一场激情燃烧的游戏,而是一场长跑,你要学会和错误共存,更要学会和错误和解。

愿你在创业路上,不再因为盲目而撞得头破血流,而是因为清醒而走得更远。愿你在团队管理中,不再把错误当作耻辱,而是当作礼物。愿你在面对市场时,不再执着于“与众不同”,而是专注于“更好”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