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纬13年:铁水与少年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
一个深夜,你刷手机时,突然看到张颖的朋友圈更新。时间显示是凌晨三点。
你心里是不是会纳闷:一个投资基金的掌舵人,他怎么从来不睡觉?
这不是单纯的作息问题,而是背后藏着一个更本质的问题。
在一个周期越来越短、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,什么样的人,才能一直在场?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你会发现,生活里总有人喜欢躺在功劳簿上。
因为过去做对了几件事,就觉得未来也会理所当然地赢下去。
但事实并非如此。2016年,当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时,经纬之前的大量布局突然变得失去意义。
在VC行业里,有多少基金因为跟不上节奏,被悄无声息地淘汰。
这背后反映的,是心理学上所谓的“路径依赖”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·诺斯在《制度、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》(1990)里写过,人和组织会因为过去的经验路径,而固化在原有模式中。
正所谓:“功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”同样的惯性,既能让你短期胜出,也能让你长期衰落。
那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,就是要敢于铁腕调整。
你完全可以像张颖那样,推翻自己过往的舒适区。
比如当团队在争执该投哪个赛道、该补哪一枪时,他直接提出:要把战斗力前置,把压力加到合伙人身上,让年轻人也有独立开枪的机会。
这背后对应的,其实是组织心理学里的“鲶鱼效应”——当团队里有人被逼着更快成长,整个系统才会保持活力。
你可以想象一下,如果在一个企业里,大家都混日子,都拿平均主义的福利,那这个组织迟早会慢慢腐烂。
所以,敢于打破平均主义,敢于用差异化对待每个人,才是让组织始终年轻的秘诀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敢于迁移,而不是困在一个熟悉的领域里。
你可能还记得,2017年理想汽车融资时,几乎所有人都唱衰它。
张颖带队投了3亿,后来追加,总成本接近10亿。别人都觉得这是疯了,但经纬偏偏守住了这张票,最后陪着理想一路走上纳斯达克。
这背后的逻辑,其实可以用熊彼特在《资本主义、社会主义与民主》(1942)里的那句话来解释:经济发展,本质上是“创造性破坏”。
互联网流量见顶,就是旧模式的破坏;新能源车崛起,就是新模式的创造。
你要做的,不是抱怨风向变了,而是主动换到新的跑道上。
换句话说,敢于在别人看不清的时候,先把脚迈出去。哪怕摔一跤,也比困死在旧路上强。
第三种方法,是要把“投后”做重。
很多VC机构喜欢说:钱给了,事儿就结束了。
但经纬不是。张颖直接花大价钱,把投后团队扩展到100多人,从医疗小组、招聘团队,到资本对接会、创业营,几乎是“全链条陪跑”。
有人觉得这傻,但这正是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《嵌入性与经济表现》(1985)里说的“弱关系理论”的现实版本。很多创业者最需要的,不是资金,而是关键时刻能给他们链接资源、提供信任的人。
就像理想汽车账面资金只剩4个月的时候,张颖冲在最前面,帮忙找钱。
在关键时刻有人往前冲,这就是投后最有价值的地方。
所以你看,帮助别人解决燃眉之急,不只是情义,也是战略。
但如果对方根本没打算改变呢?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止损。
不是每个人、每个组织都能完成蜕变。
社会学家齐美尔在《现代社会的冲突》(1903)里写过:“冲突如果没有解决的可能,退出才是唯一的平衡。”
同样,如果你所在的团队已经丧失了对赢的渴望,如果你发现领导只想守住旧成绩,不再愿意尝试,那最聪明的办法,不是陪着他们慢性死亡,而是早点止损,寻找新的可能。
就像经纬在移动互联网流量枯竭时,没有死扛,而是主动切换赛道。
止损,其实是给未来留下一点火种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VC该投什么赛道,而是任何人、任何组织,如何在惯性中保持锐气。
正如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(2012)里说的:“不要追求在风暴中不被打碎,而要追求在风暴中变得更强。”
愿你在职业的洪流里,不再只是跟着浪潮漂,而是能主动调整方向,保持斗志和敏捷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有一天,你发现自己也陷入了“过去的成功经验”,你会选择继续依赖它,还是敢于放手去换跑道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