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500万字、100篇10W+,靠的是这5个写作系统
2025-08-29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你下定决心开始写作,打开电脑,信心满满。结果半小时过去,一个字也没写出来。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沮丧?觉得自己没有灵感?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写作?

这不是灵感的问题,而是系统的问题。

因为写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不是靠灵光一闪,而是靠长期的系统支撑。
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把“写不下去”归因于“我没有天赋”。比如有人说,作家都是天生的文笔好,普通人学不来。可是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,这只是典型的“归因谬误”。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里提出“固定型思维”与“成长型思维”【Dweck, 2006】。前者认为能力是固定的,所以写不好是天生的;后者认为能力是可以训练的,所以写不好是系统的问题。正所谓: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”你的写作困境,不是因为你笨,而是因为你没有为自己搭建一个稳定的支撑系统。

第一种方法,就是建立一个稳定的认知系统。你完全可以说:“写作不是作家的专属,而是我的能力放大器。”这样既降低了心理压力,又让写作成为成长的工具。举个例子,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说过,他做决策的标准是“长期主义”,写作也是一样,它的价值在于长期积累而不是短期结果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自我效能感”(self-efficacy),由班杜拉提出【Bandura, 1977】。意思是说,当你相信自己能做到时,你的行为就会更持久。换句话说,当你从心底认同写作的重要性,你才会坚持下去。高手之所以能稳定产出,不是因为从不怀疑,而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足够稳定。

第二种方法,是建立一个稳定的输入与处理系统。很多人写作一开始猛如虎,三个月后就再也写不动了。为什么?因为之前存货的素材被消耗殆尽,没有新的输入,就没有新的输出。心理学有个著名的“信息加工理论”【Atkinson & Shiffrin, 1968】,指出人类记忆分为感官记忆、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。要想让知识变成长时记忆,必须通过“加工”环节,也就是主动思考、整理和应用。比如你读完一本书,做思维导图、写摘要,甚至讲给别人听,都是加工的过程。古人说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如果你每天只刷快餐文章,却不做任何记录和思考,你的输入就是低效的,写作自然也会枯竭。

第三种方法,是建立稳定的输出和反馈系统。心理学家安德斯·埃里克森提出“刻意练习”概念【Ericsson, 1993】,强调只有带着反馈的练习,才会带来真正的进步。写作也是如此。你不能关起门来写完就算,而是要不断把作品放到读者面前,接受数据和评论的反馈。比如写一篇公众号文章,看看阅读量多少,点赞多少,留言里大家关注什么。根据反馈调整选题和表达方式,你才能逐渐找到稳定的写作风格。就像《写作这回事》的作者斯蒂芬·金说的:“写作就是每天关上门写,开门时要有人能读。”【King, 2000】没有反馈,写作就失去了成长的土壤。

如果你根本没打算建立系统,而是一直依赖所谓的“灵感”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果断止损。正如纳西姆·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中说的:“系统性的建设,才能让你在不确定中生长。”【Taleb, 2012】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不如停下来,别再幻想爆款,而是给自己搭建最小的系统:每天十分钟的输入,每天一小段的输出,每周一次的复盘。止损不是认输,而是承认写作需要系统,而不是幻想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有没有灵感,而是你有没有系统。

正如查理·芒格在《穷查理宝典》中说的:“我只是想尽可能多地掌握世间的模型,然后把它们系统地组合起来。”【Munger, 2005】写作也是如此,你要搭建自己的系统,把认知、输入、处理、输出和反馈串联起来,它才能稳定地产生结果。

愿你在写作的路上,不再因三天热情而中途放弃,而是靠系统稳定成长;不再因一时枯竭而怀疑自己,而是靠长期积累让文字成为你最好的朋友。因为写作不是灵感的游戏,而是系统的产物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今晚再次坐在电脑前,你会继续等灵感降临,还是开始搭建属于自己的写作系统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