终于理解罗翔为什么退网,答案早就有了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你本来只是安安静静做一份职业,比如当一名老师,讲课、写书、带学生。突然有一天,你随口的一句话,被放大,被误读,被套上立场的标签,然后在网络上千军万马奔涌而来,把你推到风口浪尖。你是不是会觉得委屈?觉得自己好像无论说什么都会错?
这不是一句话的问题,而是环境的问题。
更具体地说,这不是个体的失言,而是网络生态里公众期待与个体表达之间的错位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把别人推到神坛,然后再从神坛上推下去。比如罗翔走红时,被称为“法学界郭德纲”,几乎全网追捧。但当他一句“德行与荣誉”的自省,被误读为影射钟南山时,舆论瞬间翻转,从赞美到攻击只用了几小时。这背后反映的是心理学上所谓的“光环效应”与“刻板印象”【Thorndike, 1920】。人们喜欢用单一特质来推断一个人,把他神化,也能迅速把他妖魔化。正所谓:“捧杀与棒杀,常常只隔一口气。”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降低对外部评价的依赖,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本分。罗翔自己也说:“低到尘埃里要记得本分,高飞到云端也要记得本分。”你完全可以这样告诉自己:“别人的掌声不会让我变伟大,别人的嘲讽也不会让我变渺小。”这样既能稳住情绪,又能守住初心。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中提到,人最大的自由是“选择面对环境的态度”【Frankl, 1946】。换句话说,你无法阻止风雨,但你能决定如何撑伞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——学会区分“自我认知”与“公众投射”。心理学里有个词叫“期待效应”(Pygmalion effect),意思是他人对你的期待会影响你的表现【Rosenthal & Jacobson, 1968】。但问题是,当公众的期待与你真实的自我不一致时,就会出现撕裂。罗翔一开始只是个讲课的老师,后来却被塑造成“正义的化身”。当他无法满足这种理想化期待时,失望就转化成攻击。所以更重要的是,不要被外部期待绑架,要明确自己的定位——你是老师,不是圣人;你能做的是传播知识,而不是承载所有价值的投射。
第三种方法,就是及时止损,把注意力收回到更能创造价值的领域。如果环境已经失去理性,解释反而会让你陷得更深。正如纳西姆·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中说:“在某些系统里,越是辩解,越是被消耗。”【Taleb, 2012】罗翔最终选择退网,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。退一步,并不是失败,而是让能量重新回归课堂,回归他真正热爱的学生。正如加缪在《西西弗斯的神话》里写的:“在荒谬面前,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选择自己的路。”【Camus, 1942】当网络的荒谬无法避免,离开本身就是最理智的选择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罗翔说错了什么,而是公众把他推到一个不可能维持的位置。
正如托克维尔在《论美国的民主》里说过:“在民主社会,舆论是最强大的力量。”【Tocqueville, 1835】一个人再坚强,也难敌整个舆论的洪流。罗翔退网的意义,不只是个体的沉默,而是提醒我们:公共讨论需要常识,需要节制,需要空间。
愿你在生活里,不再被外界的掌声与嘲讽左右,而是守住自己的本分。愿你在网络上,不再急于贴标签和审判,而是给别人留一份宽容。因为真正的成熟,不是非要赢过谁,而是懂得何时该收声,何时该退场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有一天你也被误解,被推到舆论的漩涡里,你会选择辩解到底,还是像罗翔那样,安静地退回生活本身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