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红地产收割中产:做着赚百万的梦,几百元一晚租不出去
2025-08-29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。你刷着朋友圈,看到一个熟人晒出阿那亚的海景民宿,阳台对着大海,房间极简风,配文写着“靠民宿一年被动收入40万”。你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,觉得自己辛苦打工不如人家一套房?你以为这只是人家的眼光好,踩准了风口。可真相是,这不是简单的投资选择问题,而是一个关于中产焦虑和梦想幻灭的本质问题。
很多人其实都陷入过这种幻想。买一套房,既能自己度假,又能托管赚租金,几年后说不定还能升值。听起来是一本万利,简直完美。但现实呢?几百块一晚的房子都租不出去,节假日满房,一过淡季就空置。前期豪华装修砸下去几十万,后期维护和物业费照样要交。你以为自己成了掌握资产的投资人,其实不过是故事里的被收割对象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容易被这种“稳赚不赔”的叙事打动。比如在乳山,老人们被旅行社拉去看房,中介说5万一套海景房,买了还能“包租”。他们心里想着,买来养老,顺便升值,一举两得。结果一到手,发现小区没人,超市没有,医院没有,孩子来探亲都嫌远。房子闲置,转卖还要被中介压价,亏本甩卖。心理学里有个概念,叫“损失厌恶”(Kahneman & Tversky,1979),意思是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远远高于对收益的敏感度。这些业主宁愿继续扛着空置费,也不愿承认自己当初是被忽悠了。正所谓:“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。”在贪图收益的时候,理性常常被情绪击溃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冷静计算,而不是跟着故事走。你完全可以问自己一句话:“如果这套房一年租不出去,我还能不能承受?”你会发现,很多所谓的“高收益”项目,一旦剥离掉假设条件,净现金流其实撑不起梦想。一个阿那亚的业主在社交平台分享,自己买的复式公寓改民宿,去年五个月租了58晚,净赚15万。听上去很美,但拆开算,每晚房价要三千多。而大多数普通民宿,节假日也不过1500-2000元。换句话说,如果没有稀缺位置和精致装修,你根本达不到传说中的收益。冷冰冰的数字,往往比华丽的文案更真实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升维思考,把房子看成消费品,而不是投资品。社会学家齐格蒙·鲍曼在《消费社会》里说过:“在现代社会,消费不只是买东西,而是一种身份的表演。”阿那亚本质上就是卖一个故事——孤独图书馆、海边礼堂、文艺青年的天堂。买房的人,不仅是买了砖瓦,更是买了一种圈层的归属感。问题是,归属感能不能长期变现?答案未必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享乐适应”(Brickman & Campbell, 1971),意思是任何新鲜感和幸福感都会在短时间内回到原点。刚买房那几年,你可能觉得自己拥有了“精神家园”;可几年后,当人越来越多,配套跟不上,或者开发商资金链断裂,那份归属感就变成了焦虑。换句话说,如果买房纯粹为了投资,你很可能失望;但如果把它当成消费,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,那么失望会小得多。
第三种方法,是学会及时止损。投资界有句老话:“第一,不要亏钱;第二,记住第一条。”稻盛和夫在《活法》里也提醒过:“与其执着于无法挽回的损失,不如集中精力在可以创造的价值上。”很多文旅地产的业主,明明看到房子租不出去,还在幻想来年旺季能回本。可市场不会因为你的执念而改变。最明智的做法,是承认错误,及时转手,哪怕亏一些,也好过长期消耗。日本学者行本信一在《泡沫经济的终结》里研究过90年代日本房地产崩盘,发现最大的损失往往来自“拖延”,因为拖延意味着被动承担利息、物业、机会成本。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奇迹,不如把资源收回手里,寻找新的可能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房子能不能赚钱”,而是“为什么我们总在梦想里被骗”。中产买文旅地产,不是因为缺房,而是因为缺安全感。大城市里房价太高,投资渠道有限,大家渴望一个低门槛、高回报的出口。开发商抓住了这种心理,包装出诗与远方的故事,让人心甘情愿掏钱。可是,故事是故事,现实是现实。正如巴菲特说的:“当潮水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”愿你在面对投资机会时,不被故事冲昏头脑,而是能用冷静和理性守住自己的底线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有一天,你也看到一个“稳赚不赔”的机会,你会选择跟随,还是先算一算真正的账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