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绛:人生没有谁比谁更容易,只有谁比谁更能熬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
深夜的出租屋里,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,冰箱里空荡荡,银行卡余额只剩几百块。
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,别人活得轻松,为什么只有自己这么难?
可真相往往是,这不是谁比谁更容易,而是谁比谁更能熬。
杨绛说过:“在人世间,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。”这句话,不是悲观,而是透彻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拿表面的风光来比较。
看别人住大房子,开好车,朋友圈晒美食和旅行。
可背后呢?你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房贷压身,债务缠身。
心理学家李维斯在《比较的陷阱》(2005)里指出,人类的幸福感更多来自相对比较,而不是绝对水平。
换句话说,我们痛苦的不是没钱,而是觉得别人比自己轻松。
可杨绛一生告诉我们:真正的考验不在比较,而在熬。
第一种熬,是物质的困顿。
1938年,钱钟书去了西南联大,养家的担子落在杨绛肩上。
她一边当家教,一边带孩子,一边缝补旧衣。
生活逼仄到夏天屋里像蒸笼,可她却说“这种滋味值得品尝,因为忧患孕育智慧。”
这句话让我想起斯多葛学派哲人塞涅卡在《致卢奇利乌斯书信集》(公元65年)里的提醒:“贫穷不是灾难,而是最真实的老师。”
物质的苦,不是毁灭,而是锻造。
我们这一代人,背着房贷车贷,干着不喜欢的工作,常常觉得屈辱。
可本质上,这些困境就是命运给我们打的底色。没有穷过的人,很难懂得韧性的价值。
第二种熬,是精神的折磨。
杨绛被批斗,被剃成阴阳头,下放干校做粗活。
别人被击垮,她却能把看厕所当作学习的机会,把翻译《堂吉诃德》当作心灵的救赎。
这就是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(1946)里说的:“人类的一切可以被夺走,唯独不能夺走最后一种自由——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的态度。”
痛苦不是选择,但态度是选择。
正因如此,她才在逆境里构建了一个精神的“避难所”。
我们很多人,一遇到压力就抱怨、消耗,心灵一击即碎。
但杨绛告诉我们,最坚固的盔甲不是环境,而是内心的自洽。
第三种熬,是灵魂的孤独。
钱钟书和女儿相继离世,杨绛成了孤身一人。
很多人会沉沦在这样的孤独中,甚至走向自毁。
但她选择“打扫现场,尽我应尽的责任”,每天坚持翻译柏拉图《斐多》,每天慢走7000步。
她用活着本身回应了死亡的阴影。
法国作家波伏娃在《第二性》(1949)里写过:“痛苦本身也是生活。”
孤独不可避免,但能熬过孤独的人,才能与生命达成和解。
可问题是,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熬。
有人选择自怨自艾,有人选择逃避。
那最好的方式是什么?其实是学会止损,不再跟错误的期待死磕。
哲学家叔本华在《人生的智慧》(1851)里写道:“人类最大的痛苦,往往来自不切实际的幻想。”
如果你一直希望生活轻松,希望没有风雨,那么注定要失望。
与其等待一个不存在的“容易”,不如接受人生的艰难,把熬作为常态。
一旦放下幻想,你反而会轻松很多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谁的生活更轻松,而是谁在苦难面前更能坚持。
正如尼采在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(1883)里说:“凡不能毁灭我的,必使我更强大。”
愿你在物质的窘迫里不自卑,在精神的摧残中不崩溃,在孤独的旅途中不迷失。
因为人生的胜负,从来不是看谁走得顺,而是看谁熬得住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明天生活给你一记重击,你是要立刻倒下,还是学着像杨绛一样,熬过去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