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大教授周其仁:读书是我所好,但必须到真实世界里求甚解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你花了几个月时间读书,做笔记,背公式,甚至能在考试里拿高分。但当你真正走进一个公司,面对一个复杂的市场问题,或者只是跟一个老练的创业者聊五分钟,你忽然发现自己书里学到的那些“答案”,好像一下子不灵了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很慌?是不是会觉得,书读得不少,可真刀真枪上场的时候,却抓不住重点?这不是你不够聪明,这也不是你读书没用。这不是表面问题,而是本质问题。本质在于,知识和真实世界之间,有一道鸿沟,而你必须跨过去。怎么跨?我们就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停留在书本世界里。比如在心理学史上,哈佛大学教授库尔特·勒温(Kurt Lewin)就曾说过一句名言:“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实用。”(引自《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》,1951)。很多人理解成:只要有了理论,就能解决实际问题。但真相是,勒温的原意恰恰相反,他强调理论必须从现实中生长出来,否则就是空中楼阁。就像周其仁教授说的:“读书是我所好,但必须到真实世界里求甚解。”理论要走向真实,经验才会沉淀成理解。我们常常忘了这一点,于是就会出现“读书千卷,却不会解一道实际题”的尴尬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让自己走出去,把眼睛和耳朵放到真实世界里。你完全可以这样对自己说:“别光在书桌上转,去看看工厂里的人是怎么做的,去听听农民是怎么谈土地的,去和创业者聊聊他们如何解决现金流问题。”这样既能把书本里的框架和现实结合起来,又能让你看到别人眼中的细节和逻辑。就像社会学家米尔斯在《社会学的想象力》(1959)里强调的,学问的意义在于把个人经历和宏观结构联系起来。你读的书是宏观的,但你走出去才能看到微观的,而一旦两者对接,你的理解力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——不仅要走出去,还要带着问题去走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主动建构”(active construction),意思是说人类并不是被动接受信息,而是主动寻找和加工信息。换句话说,你不能只是“看热闹”,而要带着问题去看“门道”。周其仁当年研究企业时,不是随便参观,而是带着科斯的“交易成本”理论去问:这家公司为什么要这样组织?为什么工人和销售员的比例是这样?于是现实中的细节,就变成了验证和修正理论的证据。你要学会的,就是用理论当成放大镜,把杂乱的事实看出门道,再把门道反馈回理论里。这样,你读的书才真正活了。
但如果对方根本没打算让你看到真实呢?比如有些公司对外调研三缄其口,或者你身处的环境根本不给你试错的机会。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,不要浪费在无效的信息上。正如经济学家张五常在《卖桔者言》(1985,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)里亲身示范的那样:他为了研究市场,真的在除夕夜上街卖橘子,亲自试价格机制的变化。如果没有这样的真实体验,他关于合约与激励的理论,就不会有那么强的生命力。如果环境不给你机会,就自己创造一个机会,哪怕是最小的实验。因为一旦你能验证哪怕一小部分真实,你的理解就会比空想多出一个维度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读书多少,而是你敢不敢走进真实世界。不是你会背多少定义,而是你能不能在实际场景里抓住关键变量。正如科斯所说:“我尝试着从工厂和公司的办公室,而不是从经济学家们的著作里找寻企业存在的理由。”(Coase, 1937, “The Nature of the Firm”)。愿你在读书的路上,不再停留于纸上,而是走出去,用真实去检验,用体验去深化。就像夜里滑梯一样,一旦你滑下去,就会发现那条路,比任何书页都更鲜活,更有力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