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旦梁永安:年轻人一旦迎合买房买车等世俗标准,就动弹不得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:
一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,下班挤在地铁里,手机上刷到同学结婚买房的消息。他心里一紧,默默算了算存款,连首付都不够。他的第一反应是焦虑,觉得自己是不是落伍了。
可这真的只是“没钱买房”的问题吗?不是。
这不是表面的问题,而是深层的问题。
本质是:我们这一代人,被世俗的买房买车标准套牢,一旦迎合,就动弹不得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慢慢聊。
其实,生活里总有这样的人。他们拼命努力,不是为了热爱什么工作,而是因为背负了房贷车贷。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:“没办法,得先安稳下来。”比如,我认识一个朋友,毕业三年就贷款买房。他以为这样就稳了,可结果是:每天加班到深夜,身体越来越差,兴趣爱好完全荒废。几年过去,他突然跟我说:“我感觉自己活成了一台机器。”
这背后,心理学有个概念,叫做“马斯洛需求层次”。马斯洛在《动机与人格》(1954)里提出,人类先追求生理和安全需求,才会往上追求自我实现。问题是,我们这一代年轻人,被安全感绑架得太死了,以至于根本没有精力追求自我实现。正所谓: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。”但如果你一生都在扫地,终究没机会看看天下。
那么,第一种办法,其实很简单。你完全可以重新定义所谓的“安稳”。比如,当父母问起:“你打算什么时候买房?”你可以坦然回答:“房子不是现在的首要目标,我更想先积累能力,让自己以后能选择更多。”这样一来,不仅没有和父母正面冲突,还把话题转到了“成长”和“能力”上。结果是,父母虽然嘴上还会唠叨,但心里知道你不是不负责任,而是有自己的规划。
第二种办法,是更智慧的处理方式——换一个维度思考。经济学里有个词,叫做“机会成本”。也就是说,你把资源投入在买房上,就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机会。心理学上,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里写过:“人类最深层的动机,不是追求快乐,而是寻找意义。”换句话说,如果你总是被“房子、车子”绑住,最后会失去更大的意义。与其急着迎合别人的节奏,不如先问自己:什么样的生活,才会让我感到真正幸福?
第三种办法,其实是止损。什么意思呢?如果你发现对方根本没打算理解你,比如身边有人一味攀比,天天说“你什么时候买房啊,你看别人都安稳了”,那最好的方式,就是不参与这种比较。正如叔本华在《人生的智慧》里说的:“最大的愚蠢,就是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之上。”一旦你学会抽离,就不会被这种“绑架式比较”伤害太深。
说到这里,我想起一个真实案例。美国有一个叫FIRE的运动,全称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,意思是财务自由、提前退休。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大城市,搬到乡下,用更低的消费维持生活。他们的逻辑是:与其在房贷和内卷中耗尽青春,不如换一种方式过日子。正如哈佛社会学家马克·格兰诺维特在《弱关系的力量》(1973)里说的,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机会,往往来自弱关系而不是强关系。换句话说,不必把一生都绑定在一个城市、一份工作、一套房子里,你可以用探索去连接更广阔的世界。
但问题也在于,很多年轻人害怕迈出这一步。他们潜意识里继承了父母的观念:买房才算成家,稳定才算有未来。这种文化冲突,就像梁永安教授说的,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战场。你脑子里接受了新观念,可深层里又被旧习惯拉扯,所以才会觉得痛苦。
那么要怎么办?答案其实很直接。你必须行动。行动才是解药。你去旅行一次,你去尝试一个新项目,你去写一篇文章,都会比坐在家里焦虑有效。正如美国诗人罗伯特·弗罗斯特在《未选择的路》(1916)里写道:“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,而我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,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。”如果每个人都敢走自己的小路,这个世界的路就会变宽。
可是走自己的路,注定要付出代价。你可能会孤独,会被质疑,会暂时没有稳定的收入。但你得到的,是内心的幸福感。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:快乐和幸福。快乐是一时的获得,比如买一件新衣服、开上新车;幸福是长期的投入,比如你亲手写完一本书,你攀登一座山。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(2011)中说过,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常常不同。快乐是体验的瞬间,幸福是记忆里不断被证明的价值。
所以,当你陷入“要不要买房”的焦虑时,不妨先停下来问自己:我真正想要的,是快乐,还是幸福?
我还想提醒一点,父母的角色很重要。很多父母把孩子保护得太好,结果孩子长大后承受不住社会的压力。就像梁永安说的,如果父母永远是“老母鸡”,孩子永远学不会飞。反而像鹰一样,把小鹰逼下悬崖,它才会真的展开翅膀。父母不可能替孩子过完一生,能做的,是让孩子拥有面对不确定的能力。
说到这里,你会发现,买房买车不是重点,稳定工作也不是重点,真正的重点是:你要不要拥有属于自己的选择权。社会学家齐格蒙·鲍曼在《流动的现代性》(2000)里指出,现代社会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。谁能在不确定中保持确定的自我,谁就能过得更自由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现在有没有房子,而是你能不能在世俗的重压下,依然保持内心的独立。正如纪伯伦在《先知》(1923)里写的:“你的房屋是你更大的躯体,它在阳光里生长,在夜里安眠。”房子不是负担,而应该是生活的容器。但如果房子成了枷锁,那它就失去了意义。
愿你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里,不再被买房买车绑住,而是敢于选择属于自己的路。就算路窄,就算曲折,也要走下去。因为只有这样,你才会看到真正的幸福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