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敏洪:什么样的人,会越来越优秀?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
你晚上回到家,打开手机刷视频,原本想着只看十分钟。可一眨眼,已经一个半小时过去。书还没翻开,跑步鞋还在角落里落灰。你心里是不是会有一点懊悔,又觉得“明天再开始也不迟”?
这不是表面上的“今天累了”的问题,而是深层次的惰性在作祟。
更不是“我不够聪明”的问题,而是你没有找到克制欲望、打败惰性的力量。
所以,为什么有些人越来越优秀,而有些人却始终停在原地?答案就藏在这里。
其实,我们身边总能看到这样的人。他们仿佛天生自律,早起、锻炼、学习,一天天把自己积累得厚实。而另外一些人,总是想得多,做得少,每天都喊着要改变,可从不真正开始。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,叫“棉花糖实验”,由心理学家沃尔特·米歇尔(Walter Mischel)在1960年代发起。他给孩子们一颗棉花糖,如果能忍住十五分钟不吃,就可以得到两颗。多年追踪发现,那些能延迟满足的孩子,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显著更好。这背后的道理就是:能克制欲望,才能赢得长远成长。
正所谓:“天下古今之庸人,皆以一‘惰’字致败。”这是曾国藩在家书里对自己和子弟的警醒。勤奋和自律,永远是走向优秀的第一步。
那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办法其实很直接,就是给自己设置外在的约束。比如,当你想要拖延的时候,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只要先写五百字,不用写完。”就像俞敏洪在《不负我心》里提到的,他年轻时为了高考,设定每天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,哪怕再苦也要坚持。你完全可以用这种“微任务”来降低开始的门槛。这样一来,你不仅能突破惰性的阻力,还能在完成后获得小小的成就感。这个成就感,会成为继续坚持的动力。
第二种办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方式——升维思考。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延迟满足”,心理学里称之为“自我控制”。意思是,你愿意为更长远的目标,牺牲短期的享乐。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中说过:“一个人可以忍受任何生活方式,只要他知道生活的意义。”换句话说,如果你只是逼着自己勤奋,很容易半途而废;但如果你把努力和意义绑在一起,就会变得强大。比如,你不是单纯背单词,而是因为你想看懂原版书、去世界看看,这样你就能咬牙坚持下去。
第三种办法,其实是学会止损。有些人根本没有想改变的打算,他们沉迷于即时满足,甚至拉着别人一起躺平。如果你被他们的节奏拖住,反而会消耗自己的能量。哲学家叔本华在《人生的智慧》里写过:“人类最大的愚蠢,就是把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看法之上。”所以,当你发现某些人始终沉溺在欲望与惰性里,不妨选择抽离,别用自己的生命去陪跑。
说到这里,我想起一个身边的例子。我的一个同事,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做得很平庸,每天抱怨工作枯燥。但有一天,他突然决定报考研究生。别人都笑他,说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。他却咬牙坚持三年,考上了心仪的学校。那几年,他每天早起背书、晚上刷题,生活过得很苦,但他后来常说,那是他人生中最充实的阶段。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(Carol Dweck)在《终身成长》里提到过“成长型思维”——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培养的。这种心态,正是他走出平庸的秘密。
不过,说到优秀,还不只是克服惰性这么简单。俞敏洪提到,走向优秀有五大要素:勤奋、思考、群体能力、日常行为能力和兴趣。每一个,背后都有深层逻辑。比如“思考”,不仅仅是逻辑推理,还包括对生活的反思。黑格尔在《精神现象学》里说过:“反思是精神的回旋。”意思是,人只有通过不断思考,才能超越本能,进入更高的层次。
“群体能力”也是如此。一个人再聪明,也比不过一群人合作的力量。社会学家马克·格兰诺维特在《弱关系的力量》中提出,很多机会来自非亲密圈层的“弱关系”。换句话说,真正能让你变得更优秀的,往往不是你身边最熟的人,而是你敢不敢主动去拓展联系,去合作,去沟通。
而“兴趣”就更不用说了。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在《心流》一书里写过,真正的幸福来自“心流体验”——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,忘记时间,忘记自我时,那才是最深的满足。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兴趣,并为之坚持,你就已经走在变优秀的路上。
当然,阻碍人前进的,还有欲望。欲望本来是推动力,但一旦失控,就会成为毁灭的力量。看看历史,多少帝王将相因为欲望失控而亡。罗马皇帝尼禄沉迷享乐,最终被推翻。中国的隋炀帝杨广贪图声色犬马,导致隋朝迅速灭亡。正如《礼记·大学》所说: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人一旦分不清欲望与节制,就离毁灭不远了。
所以,真正变得优秀,不是拼命压抑欲望,而是学会掌控欲望,把它变成向上的力量。比如,你想要财富,这是欲望,但如果你能通过努力学习和创造,把财富当成回报,它就是正向的。反之,如果你走捷径、投机取巧,那就是毁灭的开始。
而惰性,更像是潜伏在心里的敌人。它阻止你迈出第一步,让你总是选择舒服的当下。就像俞敏洪说的:“思考的惰性才是最可怕的惰性。”很多人看似很勤奋,其实只是机械地重复,没有真正思考如何做得更好。结果一生碌碌无为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在《思想录》里说过:“人类全部的不幸,都来自于不能安静地待在一间房里思考。”如果一个人不能克服思考的惰性,就永远无法进步。
所以,你会发现,这件事的重点,不是“你有没有天赋”,而是“你有没有力量战胜欲望和惰性”。
正如俞敏洪说的,人生就是管理好欲望,克服惰性,找到真正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。愿你在追求优秀的路上,不再被短暂的快乐迷惑,不再被懒惰的声音拖住,而是一步一步,走向更大的充实和丰盈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