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本来就是短短的这么几十年,固守自己的观点是很不值得的一件事情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和朋友在饭桌上聊到一个社会热点话题,本来只是闲谈,却逐渐变成了争论。你说:“这是事实啊,大家都这么认为。”朋友却摇头:“我不认同,这里面还有另一面。”气氛变得尴尬,谁也不愿意退让。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瞬间?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:“他怎么会想不通呢,这么明显的道理。”可问题真的是他想不通吗?这不是表面上的认知差异,而是更深层的本质问题:人生本来就是短短几十年,我们却总喜欢固守自己的观点,好像不肯松手,就能抓住真理。可事实上,固守并没有让我们更接近真实,反而让我们离理解越来越远。那么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慢慢聊开。
其实生活中,有太多人习惯把自己的理解当成唯一的答案。比如有人笃定“努力就一定会成功”,有人坚信“爱情就是要轰轰烈烈”,有人认定“只有稳定的工作才算安全”。可真的是这样吗?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过“自我中心主义”(egocentrism)的概念,他在研究儿童发展时发现,孩子们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,很难理解他人的立场。但成年以后,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摆脱这种局限,只是换了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。于是,每一次争论、每一场矛盾,背后都有这种自我中心的影子。正所谓“真理的对面,往往还有一个真理”,这句话出自藤泽秀行谈围棋时的感悟。棋道尚且如此,何况人生。
当我们陷入这种思维里,第一步要学会的,就是承认局限。遇到争执,你完全可以说:“或许我理解的不够完整,你能多说说吗?”这样既避免了僵局,又为自己打开了另一扇窗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倾听本身就是一种重塑认知的方式。哈佛大学的Chris Argyris提出过“双回路学习”(Double-loop learning),意思是,真正的学习不只是修正行为,而是去反思背后的假设。换句话说,当你放下“我是对的”,开始问“为什么我会这样认为”,你才真正走出了固守的牢笼。纪录片导演周浩曾说过:“红花在别人眼里最鲜艳,但在我这个红绿色弱的人眼里,黄色才是最亮的。”这不是简单的色彩问题,而是提醒我们:起点不同,看到的世界就不同。
第二步,则是学会在复杂中寻找新的角度。你看过那个关于AI围棋的故事吗?腾讯的“绝艺”研发出来时,击败了几乎所有职业棋手。令人震惊的是,这群程序员没有一个人会下围棋。他们只是用另一套逻辑,半年就超越了柯洁十几年磨砺的顶尖技艺。这个故事让我想到藤泽秀行的那句话:“棋道一百,我只知七。”真正的高手从不认为自己全知,他们始终保持谦逊。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“有限理性”(Herbert Simon, 1957),意思是人类在做决策时,受限于信息和认知,不可能达到完美,只能“差不多就好”。所以我们该承认:固守一种答案,本身就是对复杂世界的误解。多转一个角度,也许就有新发现。
第三步,也是更高层次的智慧,就是换位。纪录片《龙哥》里,有一幕至今让人难忘。一个吸毒贩毒的人,理应被贴上“坏人”的标签,可当镜头走近,你看到他身上的挣扎、无奈、要面子的倔强,突然很难再用简单的善恶来划分他了。心理学里有个著名的实验“基本归因错误”(Ross, 1977),说明人们容易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于性格,而忽视了环境。龙哥吞刀片的真假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和周浩之间那种长达二十年的纠缠关系,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。当你愿意站在别人的立场,你会发现,很多你以为的“对错”,只是角度不同。社会学家C.赖特·米尔斯在《社会学的想象力》(1959)里写道:“个人的困境与社会的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。”我们习惯从自我出发,却忽略了别人身后的背景。
可如果遇到的对象,根本没有意愿沟通,甚至坚持要与你对立呢?那最好的做法就是止损。尼采在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里写道:“与恶龙缠斗过久,自身亦成为恶龙。”有些争论并没有意义,继续下去只会消耗彼此。投资学里也有类似的观点,叫“沉没成本谬误”。人们常常因为已经付出了很多,不愿意承认失败。但真正聪明的人,懂得及时止损,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值得的地方。就像周浩说的,他拍过那么多片子,有的成功,有的失败。观众看到的只是成片,但没有成片的故事更多。人生其实也是这样,能放下,才有力量继续前行。
所以,这件事的重点,不是你说服了多少人,而是你能否在对话里放下固守。不是表面上的输赢,而是本质上的理解。心理学家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(2011)里说过:“人们总是过度自信,过度相信自己有限的知识。”真正的智慧,是承认自己的不确定性。愿你在争论中,不再急于证明谁对谁错,而是先停一停,听一听。愿你在人生的困境里,不再被固有经验束缚,而是多走几步,看见另一片风景。愿你在与他人的关系里,不再执着于标签,而是看到背后真实的挣扎与温柔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下次再遇到那个不认同你的朋友,你会选择争到底,还是学会松一松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