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条视频讲透:如何摆脱干啥啥不行,成为成事高手?
2025-08-29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公司开周会,老板点名让两个同事分享经验。一个人干了一年多,结果讲不出什么核心,只是把日常工作流程复述了一遍,没什么亮点。另一个人入职才八个月,却已经做出一套方法论,别人听得连连点头,还纷纷在笔记本上记录。台下的你突然心里一紧,冒出一句: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比我做得好?

你是不是也会有过这样的感受?干了几年,总觉得自己没什么进步。技能没见长,成绩没见大,好像一直在原地踏步。表面看,这像是“努力不够”的问题,但本质上,这是“方法论缺失”的问题。努力只是必要条件,真正的分水岭,是有没有掌握从新手到高手的底层规律。

心理学家安德斯·埃里克森在《刻意练习》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结论:“天赋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重要,高手的养成依赖于有目的的练习。”(Anders Ericsson, Peak, 2016)换句话说,光靠年头堆积,你只会成为“干了十年却还是一年经验”的人。而掌握系统方法,才是把时间转化为成果的关键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特别喜欢“安慰自己”。他们说,没关系,我比别人起步晚,等我熬到三年、五年,自然会变强。可现实残酷得多,很多人干了三五年,依然只是停留在“熟练工”层面。比如一个研究显示:司机开车超过五年后,技术并没有明显提升,反而容易形成坏习惯,事故率更高。(Dorn & Barker, Ergonomics, 2005)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现象:重复并不会自动带来成长,只有带着反馈的刻意练习,才会让人持续进阶。

正所谓:“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。”(《论语·季氏》)意思是,不要担心没机会,而要担心自己没实力站得住。

那么,如何真正成为成事高手?

第一个方法,是在任何事情上,先做到“尽职尽责,尽心尽力”。听上去很朴素,但往往最朴素的,才最有力量。

你完全可以这样想:别人交给你一件事,你不是被动完成,而是主动多走一步。别人说做方案,你不仅交出一份内容完整的,还附上对标案例。别人让你跑市场调研,你不仅带回数据,还给出趋势分析。

在职场上,真正拉开差距的,往往不是绝对聪明,而是相对靠谱。心理学上有个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(Rosenthal & Jacobson, 1968),研究发现:当老师对某些学生抱有更高期待时,这些学生的成绩往往真的更好。为什么?因为人们会自然把更多资源和机会,给到那些“看起来值得托付”的人。同样道理,当你一再表现出尽职尽责,机会就会悄悄偏向你。

这就像稻盛和夫在《活法》里说的:“只要全力以赴,必有收获。”全力以赴,不只是为了眼下的结果,而是在无形中积累你的信用和势能。

第二个方法,是学会“升维思考”。很多人之所以停滞不前,是因为他们只盯着眼前的小任务,而没有把自己放到更大的格局里。

心理学上有个“自我决定理论”(Deci & Ryan, 1985),它告诉我们,人真正能长久坚持和成长,不是因为外部奖励,而是因为内在意义。如果你做的事情,只是完成一个任务,你会觉得枯燥。但如果你知道,这个任务跟大局有什么关系,你就会更有动力,也能更快看到方法论。

比如,微软前CEO萨提亚·纳德拉在回忆自己职业早期时提到,他最初的工作并不起眼,只是做工程测试。但他很快意识到,测试不只是为了找Bug,而是为了理解产品的用户体验。他不断把自己的工作和“用户价值”挂钩,结果在很短时间内就被提拔。(Satya Nadella, Hit Refresh, 2017)

这就是升维思考的力量。同样一件事,别人看成消耗,你看成积累,你自然会走得更远。历史上,曾国藩打仗最讲究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。别人觉得这是笨办法,他却明白,这是符合湘军特点的长远之计。因为升维,他能把短期的“慢”,转化为长期的“胜”。

第三个方法,是要学会“复盘迭代”。你会发现,很多人干了很久,依然停留在原地,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复盘。做完就放下,不去总结哪里做对,哪里做错。

心理学家约翰·杜威说过:“我们并不是从经验中学习,而是从对经验的反思中学习。”(John Dewey, 1910)复盘,就是反思经验,把它转化为方法的过程。

比如,桥水基金创始人瑞·达利欧在《原则》中写道,他每次投资失败后,都会详细记录原因,并形成“原则库”。正是因为不断复盘,他才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论,让基金几十年持续高收益。

普通人也一样。你做一场分享会,如果只是觉得“讲完了”,那就结束了。但如果你问自己:哪里让大家眼神发光?哪里让大家走神?我下一次能改什么?那你的成长就会倍速。

最后一个方法,其实是止损。你必须接受,有些事,根本不适合你继续投入。有些人,根本不值得你反复等待。

心理学上的“沉没成本谬误”早已被无数实验证明(Arkes & Blumer, 1985)。人们总不舍得放弃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,结果反而陷入更大损失。可高手之所以是高手,是因为他们敢于放下不合适的,集中火力在最有价值的地方。

比如,乔布斯在1997年重返苹果时,第一件事就是砍掉70%的产品线。他说:“决定我们能做什么的,不是我们愿意做多少,而是我们愿意不做多少。”结果,正是这次果断止损,让苹果走向了iMac、iPod、iPhone的黄金时代。

所以,高手的路径,并不是一味死磕,而是敢于及时转身。

到这里,你会发现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你干了几年”,而是“你有没有用对方法”。不是“你聪不聪明”,而是“你能不能尽心尽力、升维思考、不断复盘,还敢于止损”。

正如纳西姆·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里说的:“能成事的人,不是从不跌倒的人,而是每次跌倒都能学会些什么的人。”

愿你在任何领域,不再困惑于“干啥啥不行”,而是能用这套方法,把普通的努力,变成高手的积累。愿你在三年、五年之后,回头看自己,能自豪地说一句:我不是在原地徘徊,而是在不断成事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