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退休后再就业,工资翻倍
2025-08-29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
清晨七点,地铁车厢里人头攒动,你身边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女士。她手里拎着电脑包,另一只手紧紧扶着扶手。她看上去并不像是陪孩子的老人,而是一个真正要去上班的上班族。

你是不是会觉得奇怪?六十岁了,不是应该在家遛弯、喝茶、带孙子吗?怎么还要挤地铁、做PPT、跑会议?
这不是表面上的“经济压力”问题,而是更深层的“价值认同”问题。退休并不意味着退出社会,很多老人反而在再就业中找回了年轻时未竟的意义感。
那么,为什么越来越多老人愿意重新走向职场?这背后,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?

其实,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已经不稀奇。
59岁的栗荣,退休后没有选择去旅行、跳广场舞,而是去了三线城市做康养项目高管,年薪30万,比她退休前还翻了一倍。她说:“只有不停奔跑,才能站在原地。”
她并不缺钱,真正让她坚持的,是能在新兴行业里继续创造价值。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中说过:“人类最深的渴望,不是追求快乐,而是追求意义。”再就业,正是很多老人寻找意义的一种方式。

在社会学上,这种现象也有解释。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·哈维赫斯特(Robert Havighurst)提出的“成功老化理论”里强调,老年人如果能保持积极的社会参与,就能在心理和生理上保持活力。换句话说,退休后不是切断联系,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参与社会,这才是长寿社会里的健康老去。
正所谓:“人老心不老,夕阳无限好。”

那怎么理解这种趋势?第一种办法,是从“个人视角”来看。对老人来说,工作不仅仅是收入,更是一种精神支撑。你完全可以想象,一个医生退休了,突然不再穿白大褂、不再有患者找他,他的落差会有多大。很多研究表明,失去社会角色感的老人,更容易陷入抑郁。比如《柳叶刀·精神病学》(The Lancet Psychiatry, 2018)的研究发现,退休后社会参与度下降,与抑郁风险上升显著相关。换句话说,再就业,就是一种心理止损。

第二种办法,是从“家庭视角”来看。很多老人说再就业是为了帮孩子减轻负担,或者让自己晚年更体面。但更深的逻辑,是避免家庭关系的单一化。如果一个老人退休后,只剩下“带娃”或“被照顾”,那他和家人之间很容易失衡。社会学家安东尼·吉登斯在《现代性的后果》中提到,现代家庭最怕的就是角色失衡。当老人通过再就业获得“独立”,家庭关系反而更健康。

第三种办法,是从“社会视角”来看。人口老龄化是大趋势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截至2021年,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.67亿,占总人口18.9%。这意味着,如果老人集体退出劳动力市场,社会压力会更大。而他们再就业,不只是“自己找价值”,也是缓解社会劳动力缺口的一种方式。世界银行在《积极老龄化报告》中明确指出:延长工作年限、推动老年人再就业,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策略。

当然,事情也有另一面。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打算再投入社会,而是被动去就业,那就可能会陷入困境。比如,有些老人被迫从事自己不擅长的工作,结果既辛苦又没有成就感。那时候,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。正如钱穆先生在《人生十论》里说的:“人生须得其志,志不在,则劳苦终生。”换句话说,如果再就业只是消耗而不是创造,那不如把精力用在真正热爱的事物上。

但更多时候,再就业带来的能量是正向的。程湘,55岁后北漂,做财务总监,工资比退休金翻倍。她一开始被地铁通勤折磨得快崩溃,可当她逐渐适应、交到年轻同事朋友,她说:“我觉得自己好像又活过来了。”心理学研究也表明,跨代交流能让老年人获得显著的幸福感(参考《Journal of Aging Studies》, 2017)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人宁可去打工、教书、卖保险,也要坚持在职场上存在。

再看看那些返聘的医生。像59岁的棠静,她选择继续在医院做手术、坐诊,不是因为缺钱,而是因为“精神寄托”。如果彻底离开,她会觉得空虚。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“人生八阶段理论”中提出,老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“自我整合对抗绝望”。简单说,就是你能不能在回顾时觉得这辈子有意义。如果还有机会贡献价值,老人更容易整合自己的人生,避免绝望。

所以,你会发现,这件事的重点,不是“要不要挣钱”,而是“要不要继续被需要”。钱只是表层的理由,真正的动力是身份认同、价值感、成就感。

我很喜欢一句话:“人不是因为变老而不去工作,而是因为不去工作才会变老。”在今天这个社会,退休不等于退出,工作不等于谋生,它更多的是一种选择,一种继续与世界对话的方式。

愿你我到了晚年,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无论是继续在职场拼搏,还是在兴趣里深耕,都能活得丰盈,而不是被动等待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