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30岁之后,还想改变人生,那你必须系统性成长、系统性改变,别再有侥幸心理!
2025-08-29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在公司熬了五六年,眼看同事们一个个升职加薪,有人跳槽去了大厂,有人开了副业赚到第一桶金,而你依旧在重复着每天复制粘贴的工作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,自己是不是还不够努力?或者是不是缺一个机遇?可这真的是努力的问题吗?这不是表面上的“工作不够拼”,而是本质上的“系统没有升级”。当你的成长只是局部补丁,整个人生的系统却依然漏洞百出,努力往往只是加速停滞。那么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生活中,总有一些人喜欢把问题简单化。他们会说:“只要坚持下去,总有一天会逆袭。”但真相往往更残酷。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“习得性无助”(Learned Helplessness,由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),指的是个体在多次失败后,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无法改变命运,从而停止尝试。很多人在30岁之后,工作逐渐进入瓶颈,就陷入这种心理困境。他们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,却幻想未来会不一样。正所谓:“不谋全局者,不足以谋一域。”这是《孙子兵法》里的警句,道理很简单,但大多数人却总喜欢在小打小闹中自我安慰。

那么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步方法就是要主动拆解自己的系统,而不是盲目努力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的停滞,并不是因为不够拼,而是因为拼错了方向。”这样既能让你冷静下来,又能把焦点放在系统性改造上。比如你想提升收入,不要只盯着加班多拿点绩效,而是去思考:我的行业趋势如何?我所在的岗位在未来是否具备成长性?我缺乏的核心能力是什么?一旦你敢于正视这些问题,你会发现,方向错了,努力越多越危险。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强调过,人类天生容易陷入“努力偏见”,即一旦付出了大量努力,就会高估自己的正确性。这正是为什么你常常觉得“我明明很努力,为什么没效果”。

第二步,更智慧的处理方式是用“系统思维”来重构成长路径。经济学里有个词叫“路径依赖”(Path Dependence,Arthur, 1989),意思是一个人的未来发展,往往被既有的选择和环境所限制。你一直在重复过去的模式,未来自然不会有变化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跳出路径依赖,重新设计属于自己的“事件链”。就像粥左罗说过的一句话:“人生是一连串事件,现状是过去事件的必然结果,未来则是当下事件的惯性延续。”如果你理解了这一点,就会知道,真正的改变不是单点突破,而是要有意识地让一连串事件发生联动。比如说,你不只是学习写作技巧,而是系统性地升级:阅读广度、思考深度、逻辑结构、表达方式、人脉资源、情绪管理。所有这些环节一起升级,才会产生质变。

第三步,如果你发现自己所处的系统根本无解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时止损。举个例子,梅西在阿根廷国家队常常被批评无法复制在巴萨的辉煌,这不是梅西个人能力问题,而是整个系统的问题。足球是团队运动,一个超级球星无法独自扛起不完整的系统。个人也是一样的,如果你的工作环境、行业趋势、合作关系都不匹配,再努力也是徒劳。尼采在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里有句经典的话:“与恶龙缠斗过久,自身亦成为恶龙。”如果你一直死磕在一个无解的系统里,不仅改变不了,还可能消耗掉你最后的斗志。所以学会止损,跳出坏系统,才是真正的勇气。

所以,这件事的重点,不是你是否够努力,而是你是否有勇气承认:努力没用,系统才是关键。不是表面上的“多干点活就能出头”,而是本质上的“全面升级自己的系统,才有未来”。就像《黑天鹅》作者纳西姆·塔勒布所说:“复杂系统的最大风险在于局部补丁,看似修复,实则埋雷。”愿你在30岁之后,不再沉溺于单点的努力幻想,而是敢于系统性重建。愿你在人生的关键阶段,不再被惯性拖拽,而是主动选择新的路径。愿你在一次次的困境里,不是沮丧地等待奇迹,而是冷静地设计自己的事件链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的未来,只是当下的惯性延续,你敢承认吗?如果敢,你准备怎样打破它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