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项飙对话:在不确定的世界,建设自己的大后方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深夜十一点,你刷着手机,看见新闻里有人说“宇宙的尽头是编制”。你笑了笑,关掉手机,却怎么也睡不着。你突然发现,这句话居然刺痛了你。因为你也在想,是不是只有进了体制,才有安全感?是不是只有一个稳定的“铁饭碗”,才能抵御外部的风浪?可另一边,你又会幻想,人生不该只有一条路,难道活着就是为了稳定?这种纠结,正好道出了这个时代的困境。
你是不是也常有这种感受?一边害怕失业、害怕房贷、害怕未来不确定;另一边又对安稳的选择心生厌烦,觉得那样太窒息。表面看,这像是“该选择稳定还是冒险”的问题。但本质上,这是“该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安放自己”的问题。
项飙在《把自己作为方法》里提出过一个词,叫“共同的焦虑”(common worries)。他说,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不是说明事件的分布,而是要触及具体人对生活的认知和世界的理解。这句话很戳人。因为你会发现,我们的焦虑并不孤单,而是一代人的普遍困境。
那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可以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用“宏大叙事”来理解生活。比如一开口就是“时代的浪潮”“国家的未来”,但对自己眼前的日子,却说不出个所以然。你问他为什么焦虑,他只会说“因为大环境不好”。可是这种说法,反而让人更加无力。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“习得性无助”(Seligman, 1975),当人感觉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时,就会逐渐放弃行动。宏大叙事之所以让人焦虑,就是因为它太抽象,太庞大,让人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。
正所谓:“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;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。”(《老子》)如果你总想着去对抗“宏大”,你会被压垮。但如果你回到眼前,聚焦细节,反而能找到抓手。
那么,遇到这种不确定的处境,第一种方法就是:先把生活的秩序感找回来。
你完全可以说:“我管不了全世界,但我能管好我的一天。”哪怕只是坚持每天做饭,坚持运动,坚持写日记,都会让你感觉自己重新掌握了节奏。耶鲁大学心理学家保罗·布鲁姆(Paul Bloom)在《幸福的另一种可能》中提到,人类对“掌控感”的需求和对食物、水一样重要。失序让人焦虑,而小的秩序会让人平静。
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二战时期的英国伦敦。德国空袭持续不断,但伦敦市民坚持每天把花园整理得整整齐齐,孩子们继续上学。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,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秩序,就是他们在混乱中保持理智和韧性的来源。(出处:英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中心《The Blitz Spirit》报告)
第二种方法,是学会“升维思考”。什么意思?就是不要总把问题当成个人失败,而要看到它和结构的关系。比如有人总是抱怨“我不如别人努力”,可实际上,他可能是在一个竞争极度激烈的赛道里。社会学家项飙说过,中国人像蜂鸟,害怕掉下去,就必须不停振翅。问题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整个社会节奏让你永远没有安全感。
心理学家德西(Deci)和瑞安(Ryan)提出的“自我决定理论”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, 1985)强调,人真正的动力来自于三样东西:自主感、胜任感、联结感。当社会让你只有“竞争”和“年龄焦虑”,你自然失去了内在动力。换句话说,不是你做不好,而是你被逼得只能当“工具人”。
所以,升维思考就是要理解:我的问题和社会结构有关,而不是单纯的个人缺陷。当你意识到这一点,你会少一些自责,多一些冷静。你会开始寻找那些能增加自主感的事情,比如建立属于自己的兴趣项目,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小社群。
第三种方法,是复盘并开发属于自己的“大后方”。
“大后方”这个比喻很好理解。就是你不能总把精力消耗在外部战场上,你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、可以随时退守的地方。这个后方,可以是你的身体健康,可以是稳定的人际关系,可以是你的一技之长。只要有一个“稳住”的基石,你面对外部的不确定就会更有底气。
哈佛大学有一项长达75年的“成人发展研究”发现,决定一个人晚年幸福感的,不是财富和名望,而是稳定的关系和健康的身体。(来源: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)这就是“大后方”的最好注解。当你有人可依,有健康可保,其他的波动都没那么可怕。
再比如,微软创始人比尔·盖茨在接受采访时说过:“我之所以敢于冒险,是因为我知道,即便失败了,我也能回到哈佛读书。”(出处:Gates, Interview with Harvard Crimson, 1994)这句话其实透露了一个秘密:敢冒险的人,并不是因为无所畏惧,而是因为他有退路。
如果你发现某件事真的消耗你太多,或者根本没有出路,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止损。经济学里有个经典偏差叫“沉没成本谬误”(Arkes & Blumer, 1985),人们往往因为已经投入太多,就舍不得放弃,结果陷得更深。可高手的区别就在于,他们敢于放下不值得的东西,把精力留给更重要的地方。
乔布斯在1997年回归苹果时,第一件事就是砍掉70%的产品线。他说:“决定我们能做什么的,不是我们愿意做多少,而是我们愿意不做多少。”(Steve Jobs, WWDC 1997演讲)这就是止损的智慧。
所以,当你被不确定淹没时,真正的出路,不是幻想某个宏大的救世答案,而是扎实地建造自己的大后方。从小的秩序开始,到升维理解,再到建立可退守的后方,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在不确定世界里的生存之道。
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时代多不确定”,而是“你如何安放自己”。不是“世界要去哪”,而是“你能否在自己的日子里保持清醒”。
正如卡尔·荣格说过的:“真正的光明,不来自追逐太阳,而来自点亮自己的一盏灯。”(Carl Jung, Collected Works)
愿你在这个充满波动的时代,不再被撕裂和焦虑裹挟,而是能稳住属于自己的秩序,建设属于自己的后方。这样,无论外部如何风浪,你始终能有一个栖身之地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