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《羊了个羊》火爆全网,它是怎么“操纵”人性的?
2025-08-29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
晚上十点,你明明打算关掉手机,结果微信群里弹出一个链接。标题写着:“据说只有0.1%的人能过第二关,你敢不敢试试?”
你心里一紧。手指一滑,就点了进去。三分钟后,你赢下了第一关,感觉自己挺聪明。再接着,第二关直接把你摁在地上摩擦。
你不服气,一局又一局,结果发现自己已经在屏幕前耗了一个小时。你骂它垃圾,却忍不住重来。
这不是“游戏简单难度”的问题,而是“游戏利用心理机制操纵人心”的问题。
为什么一款看似平平无奇的小程序,能在几天之内让全网沉迷?我们今天就来拆解它背后的秘密。

其实,这种套路在心理学和经济学早有解释。
《羊了个羊》先用一个轻松的第一关给你建立“我能行”的错觉,这叫“启动效应”(priming effect)。心理学家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在研究中指出,人类的大脑极易受到初始体验的引导,当你在一开始轻松成功,你会高估自己后续的能力。
接着,它立刻把难度推到地狱级。这叫做“断崖式挫败”,也是行为经济学里的“损失厌恶”在起作用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说,人类对失败的痛苦大约是对成功快乐的两倍。当你在第二关失败,你的心里会不甘,比第一关成功的喜悦更强烈,于是你会反复挑战。
正所谓:“将欲取之,必先予之。”它先让你尝到甜头,再让你掉进陷阱。

而更聪明的,是它在社交层面的设计。
分享链接换道具,组队冲榜拼省份,这些看似小心思,实际上是精准拿捏了“社会认同”和“集体荣誉感”。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1950年代的实验中发现,人们在群体环境中极易受到从众效应影响。哪怕知道答案错误,如果身边多数人选择了错误答案,大部分人依然会跟随。这种机制被《羊了个羊》用到极致。
当你看到群里朋友都在发“挑战链接”,你不点都觉得自己“落伍”。当你看到自己所在的“北京羊群”正在和“山东羊群”竞争,你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去拼一把。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学概念——“地缘认同”。人类本能地想为群体争光。

那么,面对这种操纵,有没有办法跳出来?
第一种方法,就是认清自己的情绪被利用了。你完全可以在心里说一句:“这是游戏在利用我的不甘心。”当你点明这一点,反而能获得冷静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情绪标注”(affect labeling),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,当人能用语言标记自己的情绪,情绪本身的强度就会下降。换句话说,当你说出“我是不甘心”,你就能更快抽身。

第二种方法,是升维去看背后的逻辑。为什么这些小游戏喜欢搞“0.1%通关率”?因为它制造了稀缺性。稀缺,会让人误以为稀有即有价值。行为经济学家丹·艾瑞里在《怪诞行为学》中讲过一个实验:当人们被告知“仅剩最后一件商品”时,即便商品并不稀缺,他们也会更快下单。《羊了个羊》利用的就是这种心理,让你觉得“能过关的人很稀少,所以我必须成为那个例外”。
如果你能看清楚这一点,你就会明白——这并不是考验智商,而是利用人性。真正的聪明,是及时收手,而不是把时间都交给一个毫无产出的陷阱。

第三种方法,其实就是止损。
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在一个游戏里投入了大量时间,却没有任何产出,那最好的做法是断开。就像芒格在《穷查理宝典》里说的:“避免愚蠢,比追求聪明更重要。”你不需要证明自己是那0.1%,你只需要证明自己能在陷阱前停下。真正的高手,不是永远赢的人,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退的人。

但话说回来,《羊了个羊》的火爆也给我们一个启发:人性真的很容易被操纵。注意力就是财富,而这些看似“小游戏”的产品,本质上是注意力经济的胜利。
它靠简单的机制,靠对心理学的精准利用,靠社交网络的裂变,把一群本来毫无关联的人拉到一起,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。你以为自己是在玩游戏,其实是游戏在玩你。

所以,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为什么它这么难”,而是“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被困住”。
正如托尔斯泰说过:“人类唯一的错误,就是总以为自己不会犯错。”我们总觉得自己不会上瘾,但一次次证明,机制面前,人性常常不堪一击。
愿你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陷阱时,不再掉进去,而是能笑着说:“谢谢,我不玩了。”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