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4岁年入千万离职创业,40岁身家百亿果断退休,60岁抄底新东方:“闲人”段永平的传奇人生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你辛辛苦苦奋斗了二十年,终于把一个小公司做成了年入数十亿的巨头,旗下孵化出一堆行业霸主。别人梦寐以求的财富、地位、荣耀,你全都握在手里。就在大家以为你要继续扩张、成为下一个商业帝王的时候,你却突然说:“不干了。”转身去陪伴家人,去打高尔夫,去看股票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不可思议?是不是会替他惋惜?这不是“不想赚钱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我想要的人生到底是什么”的本质问题。
段永平就是这样一个人。他34岁离开年入上千万的小霸王,40岁把风头正盛的步步高交给弟子,自己退居幕后。别人眼里的机会,他都能抓住,但他更厉害的是敢于放手。你会发现,他的人生逻辑和大多数企业家完全不同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不断追逐外在的东西。更多的钱,更大的公司,更高的排名。就像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提到的“享乐适应”,人类对幸福感的上升很快会失效,赚到的钱和得到的地位,很快就失去带来的兴奋感,于是只能继续追逐更大的刺激。段永平也不是没有过这种机会,小霸王、步步高、OPPO、vivo,哪一个不是足以让他名垂商史?但他看穿了。正所谓:“知止而后有定。”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换一个思路去看待财富。段永平曾说:“钱对我来说并不重要,如果事情不本分,我赚再多的钱也不快乐。”换句话说,他把快乐感放在了“钱之上”。这和我们普通人想象的逻辑刚好相反。很多人会说:“等我赚到一千万,我就快乐了。”可真正的智慧是先问自己:“我现在快乐吗?如果不快乐,为什么?”你完全可以学段永平的思路,对自己说:“钱够用了,我要的不是更多的钱,而是更多的确定感。”这样既能避免陷入无限焦虑,又能把生活重心放在真正重要的事上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——找到属于自己的“控制点”。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“内控倾向”,由心理学家Julian Rotter提出。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,他就会更积极主动,也更容易感到满足。段永平放弃小霸王,是因为体制问题让他没有控制权;他创办步步高,核心是“我说了算”;后来他选择退休,因为他明白,真正能控制的是自己的生活,而不是无止境的扩张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把控制点放在“内心”,而不是别人眼中的成就。
第三种方法,是止损。如果一个选择已经偏离了你的价值观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抽身而退。1999年步步高做“电子小鸡”项目,本来能赚快钱,但工厂为了防止偷窃要对员工搜身。段永平当场叫停,直接关掉项目,还赔了1800万。他说:“我宁愿放弃这个产品,也不能破坏本分。”这其实就是最彻底的止损——放弃短期利益,守住长期价值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:“德行不仅是一种美德,更是一种习惯。”段永平的“本分”,就是把这种习惯贯彻到极致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段永平有多少钱,不是他放弃了多少机会,而是他用什么来定义成功。不是财富堆到天花板,而是他能在40岁就敢说:“我要回家陪孩子。”这在中国企业家里几乎绝无仅有。正如巴菲特在《雪球》一书中所说:“成功就是你爱的人依然爱你。”段永平很早就活明白了这一点。
愿你在自己的生活里,不再只是追逐表面的数字和排名,而是找到真正属于你的“内在确定性”。也许是家人的陪伴,也许是内心的安宁,也许是价值观的坚持。无论是哪一种,都比单纯的财富更难得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有一天你已经功成名就,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,你会像段永平那样,敢于转身吗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