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泡玛特的泡泡终于破了
2025-08-29
请你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某个年轻人站在泡泡玛特南京路旗舰店的门口,拿着刚刚买到的盲盒,兴奋地期待能拆出隐藏款。而另一边,资本市场上,泡泡玛特的股价从高点跌去八成,市值蒸发几百亿。你是不是觉得有点讽刺?这不是简单的“股价波动”,而是关于商业本质的一次冷酷拷问:当潮水退去,企业靠什么才能真正站稳?
很多人没意识到,盲盒火爆的背后,是“心理学”与“商业运作”的双重叠加。斯金纳在行为心理学实验中提出过一个概念,叫“变动比率强化”(Variable Ratio Reinforcement)。赌场老虎机的刺激感,就是基于这种不确定性的奖励机制。消费者每次买盲盒,都像在拉一次老虎机,偶尔抽中隐藏款,就足以让他们反复沉迷。泡泡玛特正是踩中了这种人性。但问题是,这样的模式能否支撑企业长期增长?答案显然很危险。正所谓“利可共而不可独谋,势可乘而不可独恃。”
其实,生活和商业里总有人喜欢走“捷径”。快速复制一个爆款,疯狂压货,靠规模取胜。比如泡泡玛特早期凭借 Molly、Dimoo 这样的核心 IP 一路高歌,收入增长速度让人目眩。但背后隐藏的,其实是经典的“路径依赖”陷阱。经济学家阿瑟在《Increasing Returns 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Economy》中就指出,当一个企业习惯依赖某个模式时,就会丧失转型的勇气和时机。换句话说,你以为自己是在乘风破浪,其实可能是在绑架未来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正视自己的局限。你完全可以对团队说:“盲盒是我们的起点,但不能是终点。”这句话的意义在于,不要否认过去的成功,但要承认单一产品的风险。像迪士尼在 20 世纪中叶遭遇瓶颈时,敢于从动画拓展到主题乐园和衍生品,才撑起了如今的帝国。这种“自我否定”的勇气,才是真正的护城河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升维思考。心理学家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提出过“可得性偏差”,意思是人们更容易依赖眼前能被迅速感知到的信息,而忽视长期隐性的变量。企业也一样,容易沉迷于“短期爆款”的即时满足,而忽略了供应链、组织管理、研发创新这种“慢变量”。换句话说,如果你总想靠下一个爆款续命,迟早会被现实反噬;但如果能像乐高一样,把几十年的时间投入到标准化生产、长期的用户培养和教育上,才能真正走得远。
如果说前两点是主动选择,那么第三点,就是懂得在必要时止损。很多企业,明知道库存高企、预估失真,却还硬着头皮继续推新品。泡泡玛特的“福袋”玩法就是一个例子,本来是粉丝福利,最后却沦为“清库存”的手段。消费者拆开一堆滞销盲盒的那一刻,品牌的形象也随之坍塌。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中提醒过管理者:“没有比维持一个已经失败的产品更昂贵的事。”最好的止损,不是继续赌下去,而是果断砍掉无效项目,把有限的资源投到能创造未来的方向上。
所以,你会发现,泡泡玛特的故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盲盒还能不能火”这样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企业如何在幻觉和热潮退去后,找到真正的增长逻辑”这样的本质问题。正如《道德经》里说的:“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。”任何商业模式,走向极致之后,都是自我更新的契机。
愿你在自己的事业与生活中,不再被短期的幻象所迷惑,而是敢于建立属于自己的长期系统。愿你在面对潮水退去时,不再恐慌,而是坦然接住真实的考验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也像泡泡玛特一样,曾经依赖某个模式获得过辉煌的成功,如今却面临瓶颈,你会选择继续沉迷,还是果断转身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