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线小城里,一家正在死亡的夫妻小卖部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夏天傍晚,蝉声吱吱作响,你放学或者下班回家。街角那家小卖部门口,堆着一筐冰镇的北冰洋,门帘被风吹得哗啦啦响。老板娘正在摇蒲扇,老板低头看报纸。你推开门,说一句“阿姨,给我拿包辣条。”那种熟悉的氛围,像家的延伸。可如今,你再去那个小城,发现那家小卖部早已关门,门口挂着“店铺转让”的牌子。
你心里是不是有种说不出的滋味?好像青春的一部分被拿走了。表面上,你以为这是消费习惯变了,是大家更愿意去连锁零食店买东西。但本质上,这是小人物被挤压生存空间,是夫妻小店被资本和时代的洪流吞没。
这不是表面问题,而是本质问题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念叨:“小卖部不就是落伍了吗?时代发展了,消费者当然会选择更好更便宜的东西。”比如湖南一个三线小城,老张和妻子开了七年的小超市,早些年一天流水上千块,如今每天只有二十个人来买东西。旁边开了“零食很忙”和“戴永红”,装修亮堂、音乐劲爆,价格还便宜得惊人。相比之下,老张的小超市像个旧货架。你说,他能不焦虑吗?
这背后反映的,其实是“规模经济”的残酷逻辑。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·马歇尔在《经济学原理》中写过:“在大规模生产中,平均成本会因产量增加而下降。”换句话说,零食连锁店能比夫妻小店便宜,不是因为老板厚道,而是因为他们背后有资本支撑,有集中采购的渠道,能把价格压到夫妻店根本比不了的程度。
正所谓: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。”大环境一变,小人物最先承受。
那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式就是死撑,靠副业补血。老张也想过出路,他在超市里加了快递收发业务。你完全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:一个人拎着两瓶水,顺便领个快递,老板熟稔地喊名字:“张姐,你的顺丰在这。”这种关系的温度,是零食连锁店给不了的。这样既留住了人情味,又勉强增加点收入。
但问题是,这能救多久?快递再多,佣金有限。小店还是在亏损边缘摇摇欲坠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——主动转型,拥抱新模式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路径依赖”,意思是一个人或组织会习惯于固有的思维模式,很难改变。而转型的关键,就是跳出路径依赖。
比如有的夫妻小店,开始做社区团购,利用自己熟悉邻里的优势,成为“代购站”;有的则和年轻人合作,改造成“特色小店”,卖咖啡、卖文创,反而火起来。上海有个案例,一家20年的夫妻小卖部摇身一变,成了社区共享书屋+咖啡馆,生意反而比以前还好。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《弱关系的力量》中说过,真正的机会往往来自陌生的连接。夫妻小卖部如果只是守着老模式,必然会消亡;但如果敢跨出一步,可能就找到新机会。
第三种方式,其实是最痛苦的——止损。
如果你发现这个生意注定走不下去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果断关门,寻找新的谋生路径。正如查尔斯·达尔文在《物种起源》里说的:“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,并不是最强壮的,也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。”适应环境,意味着要有舍弃的勇气。很多小店老板明知道在消耗积蓄,却舍不得关门,结果最后连翻身的资本都没有。
这让我想到凯度零售的《2021年中国购物者报告》,数据显示,小超市和夫妻杂货店的销售额持续下跌,而品牌连锁便利店数量却在急速上升。趋势很清楚:小店正在走向消亡。与其苟延残喘,不如及时抽身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夫妻小卖部还能不能活下去”,而是“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,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”。
正如齐格蒙·鲍曼在《流动的现代性》中写的:“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,就是变化本身。”你无法阻止零售业态的更迭,但你能决定,自己要不要一直呆在原地被动挨打。
愿你在未来的生活中,不再困于无奈的局限,不再被动消耗,而是能主动寻找新的可能。也许你不是资本巨头,但你依然可以用灵活和创造力,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生路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