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还是公号流量更值钱?
2025-08-29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。一个市场部的负责人,周五晚上加班到十点,好不容易做完了下周的传播方案。他深呼吸一口气,把PPT发到老板微信里,屏幕显示“已送达”。第二天一早,老板在朋友圈刷到那篇推送,点了个赞,还转发到群里。这个负责人长舒一口气——方案稳了。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?明明现在大家都在说抖音火、快手猛,小红书种草厉害,但最后决定预算的人,却在看公号。表面看,这是平台选择的差异,但本质上,这是权力和价值的归属问题:谁在掌握资源,谁在决定钱往哪儿流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追热点。前两年抖音带货爆炸,身边不少朋友一股脑转向短视频,说文字不值钱了,文章没人看了。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真正能稳住商业价值的,依然是公众号。为什么?因为广告投放的源头不是“谁在玩”,而是“谁有钱”。经济学里有个概念,叫“支付意愿”,意思是同样的东西,不同群体出的钱完全不同。一个大学生可能每天刷三小时抖音,却不会在上面投几百万广告。但一个地产集团的品牌总监,可能只刷十分钟微信,却会在公号上定下几百万的预算。正所谓:“财自道生,道在所用。”你要抓的不是谁热闹,而是谁掌握刀把子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个方法是看清传播链路背后的逻辑。为什么公号的流量更值钱?因为它自带圈层属性。朋友圈转发,就是最好的背书。比如2018年有一篇文章《疫苗之王》,在朋友圈里疯狂刷屏,最后引发国家层面的调查。你完全可以设想一下,如果这篇文章最初只是在某个短视频平台火爆,效果会一样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你可以对自己说:“如果要让信息触达到决策者,就要用他们常用的渠道。”这样既省力,又精准。
第二种方法,是学会区分平台逻辑。心理学家赫伯特·西蒙提出过一个著名观点:“信息的丰富导致注意力的贫乏。”短视频平台流量虽然大,但注意力转瞬即逝。你可能今天还在刷蓝衣战神,一周后就记不住她的名字。公众号不同,它的文本有壁垒,调性有沉淀。社会学上有个词叫“舆论场”,哈贝马斯在《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》中写过:公共舆论的形成依赖于理性讨论的空间。公号文章之所以更值钱,是因为它天然就是一个“舆论场”的载体,能产生讨论、形成观点、影响决策。这是短视频和小红书难以复制的。
第三种方法,就是要懂得止损。当你发现自己在某个平台上辛辛苦苦做了几百条视频,却依然很难变现,那就要想想是不是方向不对。比如小红书,适合种草,却很难直接形成闭环;播客,听众忠诚度高,但商业模式单一。正如商业思想家克里斯坦森在《创新者的窘境》里说的:“当旧路径无法带来新增长时,最好的办法不是死磕,而是转向。”如果你发现自己抓不到“值钱的流量”,那最好的方式不是加倍努力,而是换赛道,去找决策者所在的场域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自媒体人最后都回到公号:它也许不再爆,但它依然稳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哪个平台更热闹,而是谁在决定钱往哪儿走。公号流量值钱,不是因为它用户最多,而是因为它连接的是权力、预算和话语权。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的一句话:“思想的力量,往往比金钱的力量更持久。”公号的价值,就在于它让思想能被有权力的人看到。愿你在做内容时,不再盲目追逐眼前的热度,而是看清背后的本质逻辑。因为真正值钱的,不是流量的大小,而是流量能不能转化成真正的影响力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让你选择,你会追逐快手的火爆,还是坚持公号的稳重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