粥左罗:有一种人永远做不好自媒体
2025-08-29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
你早上七点起床,洗漱完毕,端着咖啡坐在电脑前。你打开公众号后台,看到昨天那篇文章的阅读量,只有不到200。你心里一阵发凉,明明熬了一个通宵写出来的,为什么没有人看?你开始怀疑,是不是自己没选好平台?是不是微信不给你流量?是不是运气不好?
你心里是不是觉得很沮丧,又有点不甘?
这不是“平台不给机会”的问题,而是“你写的内容没有打动人”的问题。
换句话说,这不是表面问题,而是本质问题。
那么,为什么很多人永远做不好自媒体?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,他们以为自媒体就是蹭热点、剪视频、复制别人的套路。比如前段时间,一个朋友看抖音爆火,就辞掉工作天天拍短视频。刚开始也有几个视频播放量破万,他以为自己找到门路了,结果一个月不到,播放量骤降,评论区几乎没人搭理。他以为是平台打压,换了账号继续做,结果依然没有起色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外部归因偏差”,意思是人们更容易把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,而忽略了内在能力的不足(Ross, 1977)。这正是很多人做不好自媒体的根源。正所谓“功夫在诗外”,你只盯着流量,却忽略了最核心的内容力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回到本质——把写作练到极致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现在写的每一篇文章,都是未来别人是否愿意停下脚步的唯一理由。”这样既逼自己把文字练到能打动人,又能避免一味沉迷于算法焦虑。美国作家安妮·拉莫特在《鸟 by 鸟》里说:“写作的第一要义,是学会真诚表达。”在自媒体领域,算法可以帮你被推送,但只有真诚和力量的内容,才能让读者停下来。
第二种方法,是从“表达”升维到“认知”。心理学里有个“心流理论”,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在《心流》里提到:当一个人沉浸在挑战适度且投入高度集中的活动中时,会进入最佳体验状态。做内容也是一样,你不是单纯地完成一篇文章,而是把它当作提升认知和思考的过程。很多人写自媒体,只是重复自己知道的东西,很快就枯竭了。而真正做得长久的人,都是边写边学习,边输出边进化。比如罗振宇,他做《罗辑思维》十年,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和读书。他说过一句话:“我每天都要逼迫自己输入新的知识,不然明天就没有东西可以讲。”这就是认知驱动,而不是套路驱动。
第三种方法,是懂得止损。很多人坚持自媒体几年,依旧没有起色,还在不停地怪环境。可如果你始终没有训练过内容力,只是在复制别人,你就是在做无效努力。管理学家吉姆·柯林斯在《从优秀到卓越》里说:“伟大的公司不是靠做对一件事成功的,而是靠及时放弃错误的事情,转而专注于正确的方向。”放在个人身上也是一样,如果你根本没有打磨写作和内容的耐心,那自媒体可能并不适合你。你要么下定决心真正把写作练好,要么就坦然止损,把精力投入到更适合的领域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平台不给机会”,而是“你能不能做出好内容”。平台是放大器,但没有内容,一切放大都只是噪音。正如乔治·奥威尔在《我为什么写作》里说:“写作的目的,是让人们看到原本无法看到的东西。”自媒体的本质,不是蹭热点,也不是追风口,而是持续创造有价值的表达。
愿你在做自媒体的路上,不再困于流量的幻觉,而是专注于打磨内容和提升自己。这样你才能真正把“内容”变成护城河,而不是一阵风吹过就消散的泡沫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