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个人品牌时代:如何通过写作提升你的赚钱能力?
2025-08-29
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。周末的下午,你窝在书桌前,刚写完一篇文章,随手发在了公众号。没想到,一夜之间,这篇文章被大量转发,评论区里有人说“看完解决了我的问题”,有人说“愿意付费听你讲讲细节”,还有人私信问能不能合作。你是不是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?同样的两小时,有人只是刷了几集剧,而你,却通过写作,把这两小时的价值复制成了更多机会。这不是“写字好不好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你如何出售自己时间”的本质问题。

那么,写作到底能怎样改变赚钱能力?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人把赚钱能力看作单纯的努力问题。比如拼命加班,靠多花时间换取更多工资。可现实是,大部分人都停留在“同一份时间出售一次”。心理学家赫伯特·西蒙曾说过:“信息的丰富导致注意力的贫乏。”我们真正稀缺的不是时间,而是如何放大时间的杠杆。写作就是这样一个杠杆。它让你把一次付出,变成可以被无限次阅读和传播的价值。正所谓:“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。”你无法增加时间,但可以通过写作,把时间复制成多份。
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个方法,就是用写作提升“时间的复利效应”。想想《穷查理宝典》里查理·芒格的观点:“复利的威力,不仅在投资,也在知识。”你可以对自己说:“如果我今天写下的文章,一年后还有人在读,那它就帮我赚回了一整年的时间。”比如李笑来曾在《把时间当作朋友》里提到,他早年写的文章持续被引用和阅读,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机会。这就是写作的魔力——一次写下,长期受益。这样既节省了时间,又放大了价值。

第二种方法,是把写作当作影响力的放大器。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《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》中说过:公共舆论的形成依赖于理性的讨论空间。写作,正是普通人进入“公共领域”的入口。你也许在公司里只是一个小角色,但当你的文章被一万人看到,你的意见就能跨越岗位和行业,进入更大的舞台。心理学上有个“曝光效应”,由心理学家扎荣茨提出,人们对某个信息反复接触后,会产生更高的好感和信任。写作就是最典型的“曝光效应”,不断累积你的可信度。你完全可以说:“我不一定是最强的,但我会把我的价值写出来,让更多人知道。”这样一来,你的技能不再是孤立的,而是带着光环,变得更值钱。

第三种方法,是学会用写作构建“个人品牌资产”。想象一下,可口可乐如果一夜之间工厂全毁,它会一文不值吗?不会。因为品牌资产依然存在,消费者依然会买单。个人品牌也是一样。经济学家加里·贝克尔提出过“人力资本理论”,个人的知识、技能、经验都能转化为长期价值。但这些“资本”如果没有外化,就很难变现。写作,就是最有效的外化方式。比如樊登读书会,就是通过持续写作和分享,把“读书能力”转化成了一个有价值的品牌。个人品牌的最大好处,是当环境变化时,它依然保值。平台可能变,岗位可能没,但只要你的品牌在,你就能持续赚钱。

如果你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,却始终原地踏步,那很可能是停留在“同一份时间出售一次”的死循环。这时,就需要止损。正如克里斯坦森在《创新者的窘境》里提醒的:“当旧路径无法带来新增长时,最好的办法不是更努力,而是转向。”写作就是一种转向。它不要求你辞职创业,但要求你把注意力从“怎么把时间卖掉”,转到“怎么让时间长期产生价值”。如果你不写,你的经验只能在会议室里消耗掉;如果你写,你的经验就能在网络世界里被一万人使用,这就是最优的止损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写作能不能赚钱”,而是“写作能不能让你用更高效的方式赚钱”。不是“我会不会写”,而是“我能不能用写作来复制时间、放大影响力、积累个人品牌”。正如芒格所说:“如果你不能在睡觉时赚钱,你将工作到死。”写作,正是最简单的“睡后收入”入口。

愿你在个人品牌时代,不再只是消耗时间,而是学会复制时间;不再只是埋头努力,而是让更多人看到你;不再只是依赖岗位和公司,而是积累属于你自己的品牌资产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从今天开始写作,一年后回头看,你希望收获的,会是怎样的自己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