粥左罗:群山在召唤,我必前往之
2025-08-29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。
深夜十一点,你刷着手机,突然看到公司群里弹出一条消息:下个月要裁员,具体名单待定。你愣了三秒,下意识地点开工资条,心里冒出一个念头——如果真被裁了,我能撑多久?三个月?还是半年?
你是不是感到慌张?觉得自己好像把安全感绑死在一份工作上,一旦断了,就全盘皆输?
这不是“有没有存款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你有没有一项能随时拿出来变现的技能”的本质问题。
成年人,真正的底气,不是职位,不是公司,不是合同,而是你随时可以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活下去。
那么,为什么说群山在召唤,我们必须前往?为什么说每个成年人都需要掌握一项可变现的技能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,特别害怕变化。他们会说:“我只要好好干,单位不会亏待我。”“铁饭碗最稳,干到退休就行。”可是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,没有绝对的稳定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中国经历国企下岗潮,超过三千万工人被迫离开工厂(国家统计局数据,1997)。很多人原本以为工厂能养一辈子,结果不到四十岁就被迫转行,有的人临时摆摊卖菜,有的人回老家重新谋生。心理学里有个“控制幻觉”(Langer, 1975),指人们往往高估自己对环境的掌控力,而低估外部变故带来的冲击。职场稳定只是暂时的幻觉,真正能抵御不确定性的,是技能。正所谓:“技多不压身。”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主动培养一项技能,并且刻意训练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哪怕每天挤出一小时,我也要把这件事练到别人愿意为之付费。”比如写作、设计、数据分析、视频剪辑,这些都是可以直接变现的技能。心理学家安德斯·埃里克森在《刻意练习》中指出:“任何领域的顶尖高手,都是通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,而不是天赋,获得超越常人的能力。”(Ericsson & Pool, 2016)当你愿意比别人多走一点路,多熬一点时间,长期复利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感。
第二种方法,是学会用技能换取自由度。换句话说,技能不只是赚钱的手段,更是你选择生活方式的筹码。社会学家皮埃尔·布尔迪厄提出“资本”概念,他认为一个人的竞争力不止是经济资本,还包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(Bourdieu, 1986)。一项能变现的技能,就是文化资本,它会帮助你打开新的社会资本。比如,掌握写作的人,可以写公众号,接广告,出书,成为意见领袖;掌握编程的人,可以自由接项目,不受办公室约束;掌握英语翻译的人,可以在国际平台上找到远程工作。这些选择权,本质上就是自由度。
第三种方法,是懂得在合适的时候止损。如果你发现自己始终没有积累起能变现的技能,只是重复性地打工,毫无成长,那你可能是在透支未来。经济学里有个“沉没成本谬误”,意思是人们常常因为已经投入了时间和精力,就不愿意放弃,即便继续投入是亏损的(Arkes & Blumer, 1985)。很多人一边抱怨工作没有前途,一边又舍不得跳出去学习新东西,最后在原地耗尽了机会。比起固守,及时抽身出来重建能力,才是更有远见的选择。正如稻盛和夫在《活法》中说:“人生最大的浪费,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”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工作会不会消失”,而是“你能不能随时拿出一项变现的技能”。未来注定是不确定的,但不确定性不是敌人,它是提醒你要提前准备。正如托夫勒在《第三次浪潮》里所说:“21世纪的文盲,不再是不能读写的人,而是不能学习、不能忘记、不能重新学习的人。”愿你在这片不确定的世界里,不再只是被推着走,而是因为有一项真正拿得出手的技能,而敢于选择,敢于前往属于你的群山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